《新灰山赌》李的爱情中国最后一位皇妃溥仪入狱,她等了十年。

最近,随着电视剧《末代皇帝传奇》的热播,关于溥仪和他身边人的故事成了很多人的热门话题。在这部电视剧中,溥仪与“傅贵人”李的感情戏是整部电视剧的热点之一。其实在现实历史中,这两个人的感情起伏比剧中的还要糟糕。李祖生于即墨。在今天的《青岛的发现》中,我们来讲一讲她和溥仪的故事。

她的祖先冒险去了东北。

关于李祖继,史学界众说纷纭,直到十年前才有定论。

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刘翔宇撰写的《即墨人,末代皇妃》一文,这个问题的突破是在2004年。当时,傅瑞民等人在即墨市主办的《即墨古今》第二期上发表文章,考证李祖为山东省即墨县人。

中国地方志第二次修订后,开始了艰苦的考证工作。《即墨市地方志》编纂者在搜集史料时,发现了退休工人张方刚提供的文字材料:满洲国皇帝的“福地人”李自称老家在山东莱州市即墨县。此后,即墨人充分认识到这条通道的历史价值,前往李生前工作过的长春。经过多方努力,他们获得了30多万字的珍贵资料和30多幅珍贵图片。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研究,李的祖籍终于得到了考证。

据李交代,其曾祖父是山东省莱州市即墨县农民,世代以耕地为生。“不知道是同治年间还是光绪年间。一场大灾难从天而降,断了我曾祖父家的路。我挑了担子,领着弟弟去了东北。”李的父母是贫苦的农民,他的父亲对别人很好。他在当地被称为“李老”,李家能在东北扎根,和他父亲有关。李曾说,直到父亲十多岁时,他的家庭生活仍然很困难。“他连一条有盖的裤子都穿不上,就拿着地主的旧钱买了几桶米。”。但他的父亲“老实、听话、肯干、勤劳”,所以在城里当学徒期间,逐渐受到老板的青睐。

1928年,李出生。“作为父母的第六个孩子,我已经长到六七岁了。我爸把我妈和孩子带到城里,分开了。”

末代皇帝李传奇剧照

溥仪看了看照片,选了她的。

溥仪被选为贵族,完全出乎李的意料。15岁就读于伪满洲国南京女子精英学校。据末代皇妃李自述,有一天,日本校长小林带着女教师藤井在各班挑选学生。从每个班60个学生中选三四个,前提是她学习好,长相好,各方面表现好。我选择了扎堆,去了一家比较大的日资照相馆。大家都拍了一些四寸的照片。据说有几百个摄影师。她不知道这是溥仪选择妻子的前奏,她的照片后来也被溥仪拍了下来。

被李选中立刻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老实的父母觉得自己穷,配不上皇室,所以害怕。全家都拿不定主意。日本人非常强硬。“皇上下令,好学生选进宫读书,读书好的皇上喜欢选做妃子。”当时李认为可以通过学习改变家人的命运,于是答应了日本人的要求。

李还记得与溥仪的第一次见面。时隔多年,依然能看到两个人朦胧的感情。“楼上,两个空座位把我领到一个房间。我们围坐在沙发中间的圆桌旁。过了一会儿,一个人进来了,他就是我在楼梯上看到的那个人。他肩宽腰细,戴着眼镜,穿着深绿色的羊毛衣服。他既不是军装,也不是协和式制服。与此同时,他的衣领上戴着两朵青铜花。他的衣服很合身,也很友好。他好像不到三十岁。”行礼之后,溥仪和李开了一个玩笑。当时房间里挂着一幅溥仪的画像。“他问我的画好不好。我大胆地看着溥仪说:“不怎么样,不喜欢。”他一笑置之。笑过之后,我和二哥交换了一下眼神,两个人都又笑了。回过头来,他对我说:‘对,你说得对。不是很像。后来我问他为什么笑得那么厉害。他说谁敢这样盯着溥仪,谁敢这样奉承他,谁敢惹老头子生气。所以他一看到我就喜欢上我了,也就是说他觉得我很直爽,不虚伪不谄媚。然后他问我吃饭了没有,给我准备了一顿饭。还问了家里的情况,在哪里读书。

李入宫一个多月后,溥仪选了个好日子,给了她一个爵位。溥仪说:“你有福气,就叫有福气的人。你可以用你的祝福来克服未来的任何不幸。”三年后,李和溥仪同居了。溥仪更喜欢李。很多人回忆,溥仪因为是傀儡皇帝,总是一脸愁容,但是李出来之后,溥仪就好看多了,跟大家说话也多了。李回忆说,当时她很同情溥仪,养了十几只鸡打发时间,还给溥仪送鸡蛋。她还学会了做饭,对溥仪有些好感。“以前院子里的小蒜都是拿出来当韭菜包饺子。”

然而,那时候,并不是一个和平的时代。溥仪是日本人的傀儡,不关他的事。很多时候都要一个人度过,这是历代后宫承受的痛苦。李自己说:“我在伪满皇宫里住了两年半。除了溥仪,我遇到的人都只能看病。我见过吉冈和水。另外,我没看见任何人。他的二姐、三姐、五姐不常来,但故宫里的学生家属、他的奶妈王和丫环常来。两年半的时间,我们只见过20个人。”直到伪满洲国崩溃前的1945年8月,李被“圈”在伪满洲国皇宫的狭小世界里。他的活动范围大多局限在同德殿以东,最大活动范围不能超过皇宫。见家长亲戚不容易。在这三年的宫廷生活中,她甚至从未踏出过假宫的门槛。

他们提出离婚,哭了一夜。

1945年,日本战败,伪满洲国解体,溥仪仓皇出逃。临行前,他对李说:“再过一两天火车就要把你送到日本了。”从那以后我就没有你的消息了。

20岁的李独自回到长春的家中,等待溥仪的归来。鉴于当时的政治气候,李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傅仪研究专家王庆祥在《傅仪蜕变的完整记录》一书中介绍:“一个生死不明的丈夫,伴随着失业、各种社会压力和无数现实生活问题,使她无法逃避。她在长春的亲戚朋友大多是东北土生土长的。在满洲国时期,他们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他们认为溥仪是一个懦夫,他们都反对李和其他溥仪。有人说:“汉奸被镇压的时候,死人也被关了起来。康德是一个伟大的叛徒。他还在苏联,迟早会死。"有人说,"不离婚就是汉奸家庭,永远找不到工作。"

就这样,李等了十年,希望出现了。1955年夏天,小姑把刚刚收到的一封很普通的信,寄给了暂住在表姐家的李,并小声地对她说了一句“康德来信”。她愣住了。事实上,溥仪一直记得李。当苏联拘留他时,他被告知李已经再婚,但溥仪不相信。回国后,经过长时间的调查,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工作人员知道了李一直在等溥仪,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他。据看管人说,溥仪晚上给李写完信后,总是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害怕他的妻子不注意他。信的开头,他称这位曾经的祝福者为“亲爱的秦羽”。

十天后,“财主”和“末代皇帝”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见了面。那时的溥仪已经是一个满头银发的胖乎乎的小老头了;和李成了年轻漂亮的女人。据目击见面的教导员李说,他们紧紧握手时,两人都很激动,久久地对视着,却久久没有人说话。

之后,李、李三次到抚顺溥仪,来往频繁,但关系出现裂痕。这个裂缝就是两个人之间的隔膜。溥仪入狱,从小过着安逸的生活。很难理解他妻子在监狱外的艰辛。冉立到处找工作,但是溥仪没有帮忙。李找到工作后,他与溥仪的关系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据说当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李看到革命年代周总理剃光头骑马的照片,不假思索地说:“你看,周总理还是光头!”没想到,这成了导火索,单位开会批评她。女同事说她“炫耀自己当皇后的丑恶历史,这是封建思想的错误,是对无产阶级领袖的蔑视。”说白了,那是因为她有个可疑的老公被拘留了!从理智上说,是时候结束这段可耻的婚姻了。

1956 65438+2月25日,李第四次去抚顺,这次她向溥仪提出离婚。这个要求对溥仪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毕竟,李是他在监狱外最大的情感寄托。当时抚顺战犯局也觉得不对劲,就极力劝说李、李、李动摇。为了挽救这段婚姻,当局特意安排溥仪和李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度过了美好的一夜,这在新中国监狱史上是一件大事。他们一个人呆了一夜,溥仪不停地哭,李也在哭。他们深深感受到了非感情原因导致的离婚之痛,但结局是必然的。

5月20日,1957,本院终于同意李的离婚请求。离婚后,李与时任长春广播电台工作人员的黄玉庚结婚,重新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在溥仪的回忆录《溥仪重修全集》中,李似乎很少提及,因为他刻意回避。

说到李,我们不能不谈到另一个重要的人,那就是婉约。女王美丽聪慧,但也有自己的缺点。宫中的悲惨生活使她不愿吸毒,最终她死在狱中。

婉容的悲惨故事是很多影视节目的题材,就不多说了。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万荣老师陈森寿。这位老秀才是清朝的忠臣,时代的弃儿,著名的学者,不可多得的收藏家。他一生多次来到青岛,留下了许多墨宝。

他的祖上是清朝的“一代秀才”。

说到陈森寿,就不能不谈他的家庭背景。成语里有个词叫“书香门第”,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中国特有的家庭传统。中产阶级,主要是学农业的,会永远一代一代传下去,会产生无数的文化家庭。祖先学而优则仕是常事,后人也继承了这一传统。陈森寿家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陈曾寿的曾祖父名叫陈坤,父亲只是一个小知府,却设法监管四川路的建议。陈的成长其实就是从他开始的。陈坤在嘉庆十八年升任状元,二十四年。他的文笔苍劲深邃,他的笔也是。他是翰林学院的教授。清道光任广东省考官两年,次年。

陈灵官做得很好,文章写得很好。他是清代七大赋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人”。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我们网站上有个故事:清朝嘉庆年间,陈陵去黄州参加乡试,选拔出一个考生,一举成名。去甘巴河。不幸的是,渡船一离开海岸,就挤满了来自不同城镇的学者。陈艳恳求摆渡人让他顺利地回到岸边,和他一起过河。看到摆渡人站在岸边,高兴地说:“相公,赶考一定很文艺吧。”如果你能写出一首有十个“一”的七言绝句,老太太会立刻转身把你渡到彼岸。如果没有,请耐心等待。等你老了,把船上的人才送到黄州,上岸喝两三杯老酒,慢慢接你。陈坤跺着脚说:“萧声叫仙翁先把船开回来,我好作诗。”。仙翁听得清清楚楚,指点迷津。老摆渡人必须微笑:“好吧。””然后他把船撑回岸边。陈玲宽一英尺。这时,恰好有一艘渔船从河中央经过。只见一个渔翁坐在船头,身旁放着鱼竿,双手划着,身体后仰,自得其乐,愉快地唱着渔歌。陈林环顾四周,看到蒋欣的眼睛随着水波荡漾。陈坤灵机一动,立即大声唱道:“一帆、一桨、一船、一鱼、一钩。“笑吧,一轮明月秋色!”在这首短诗中,连续使用了10个数字‘一’,非常恰当和微妙。渡船和满载学者的船鼓掌,并愉快地让出座位让陈艳坐下。

关于陈豪的敏捷还有另外一个故事。嘉庆二十四年,陈陵中学得一等奖,被翰林院授予书法奖。有一次,嘉庆帝问陈豪认识多少个字。他回答说:“我不太识字。我的字写得很好。”答案是美好的,对皇帝谦卑,对自己肯定。双方都考虑过了。

值得一提的是,陈坤和魏源是密友,这也反映出此人比较豁达。

他在万荣当老师。

作为陈坤的曾孙,陈神寿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擅长写作,二是忠于清朝。

陈森寿,湖北秋水人。“任”字称苍丘,又名苍丘、乃极、伏之、教案。他的研究来自家庭研究,自然优秀。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先说他对清朝的愚忠。

陈神寿对清朝的忠诚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官,就是不是民国的官,但还是叫清朝的爵位。据青岛十大藏书家、原青岛博物馆副馆长王贵云回忆,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授予陈寿寿学术顾问一职,但陈寿寿坚持辞职。不仅如此,他还禁止家人上学,只允许他读“四书”。他的书画仍然使用“宣彤”的称谓,家人也不准说“钱清”或“满人”,只能说“本朝”。他家禁忌多,忠心可见一斑。

在具体行动上,陈森寿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帮助。1911年后,陈增寿先居杭州,后迁居上海复辟清朝。事实上,他经常去青岛和天津,那里是清朝老人聚集的地方。张勋率军进京时,刘、陈跳忠、刘跳忠负责充当先遣队,不断向上海的修复者传递修复信息。1965438+2007年6月中旬,他与张勋及其亲信胡、万圣其一起修复丁庙。当时,刘、尤、陈等人留在天津。胡思远和张勋入京后,多次写信向他通报光复的进展情况,这是光复史上一份重要的秘密文件。7月1,陈寿寿,刘,胡思瑶,张工等。都跟随张勋入宫,劝溥仪复位。溥仪的圣旨是陈森寿起草的。难怪王贵云老师这样评价他:“丁思康复的时候,是最辛苦的工作。”

陈曾寿复辟前与地方官刘关系密切。他一到青岛,就不断地交换书法技巧,为刘作诗。复辟失败后,陈曾寿还到过青岛,在那里写了一首诗《我的前半生》,里面有陈曾寿的画和诗。

因为这种“愚忠”和优秀的文章,在复辟失败后,陈神寿再次受到溥仪的青睐。据说溥仪曾经让陈给精神错乱的婉容找一个国学大师。陈当即推荐陈岑寿,说他门上有一副对联:“北极庭不变,土匪不敢出西山。”可见他的心和文天祥是一样的,文天祥是“臣心为针石,不誓不立”。溥仪又问有什么好谢的,就请陈神寿做中国的儒生。

根据刘德贵的《科举集》一文,陈神寿的教学有助于培养美好的心灵。上任后,他每天下午给万荣讲课。一天,婉容说:“陈大师,这本书上的字我看不清楚。”陈慎寿想了一下,说:“那就找人给皇后抄本吧。我女婿周世军没什么事,就让他抄这本书吧。”所以,万荣的书都是周世军抄的,每个字都是核桃大小的小写。书目文章由陈神寿圈出。万荣真的变了很多,安静了很多。她从陈森寿的文章中了解到,在中国,几千年来,皇后都是按照条条框框住在宫里的。即使是才华出众,德行低俗的人,也从未离开过皇宫。女王就是女王。她的高尚在于她能够克制个人欲望,为国家和人民做好事。

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去了东北。1931年165438+10月27日,陈曾寿陪同万荣一行登上开往大连的长山丸号轮船。除了风度翩翩的随行人员,还有一个女扮男装的“日本人”。这是姬子·川岛。第二天,船抵达大连码头。后来,婉容住进了文华车站的别墅,不久就去了旅顺。

帮助溥仪争权夺利,得罪日本人。

伪满洲国成立后,陈森寿继续在其中任职,但时间很短,因为他激怒了日本人。

这期间,溥仪既兴奋又无奈。令人兴奋的是,他似乎抓住了一个“复兴大清”的机会,可惜他是日本人的傀儡,处处受制。据周世军说,一天晚上,陈寿寿的女婿溥仪召见陈寿寿,请他为婉容“把脉”。开完药,溥仪把陈神寿叫进卧室,搬了两把椅子,自己坐了下来。他挥手让陈森寿和他并排坐下。溥仪以无限的勇气说:“我现在有三个誓言:第一,我要改变我过去所有的缺点。”十几年前,陈骂我懒,说我轻浮,我发誓以后再也不这样了。第二,我会努力工作,尽职尽责,发誓恢复祖业,持之以恒,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第三,它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继承了清朝的遗风。当这三个愿望实现的时候,我就死了。”溥仪出于信任把这些话告诉了陈森寿,希望得到陈的帮助。

陈寿按照溥仪的思想帮他争取权力。按照溥仪的本意,他提出十二正统,企图扩大皇族的权力,但这纯粹是学术上的空谈。与日本人谈判无异于虎皮取卵。后来郑也没有拿出十二正门来跟日本人谈判。虽然陈森寿与溥仪并肩作战,鞠躬尽瘁,但最终还是被抛弃了。由于陈曾寿曾拒绝接受日本派往禁卫军的官员,反对日本人砍伐禁卫军管理的涪陵和昭陵的树木,他在伪满洲国没有立足之地,最终在1937七七事变后不久离开。

离开满洲国后,陈神寿先搬到北京,后搬到上海。1949,19月,一代诗人陈神寿在上海海马西南路寓所去世,享年72岁。临死前三天,他写下了轰轰烈烈的“浣溪沙”口号:“天课已施多年,春久病,故梅雨久留;香,鸭眠,小窗倚牵牛花,花留秋凉。”也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号称“海中三兄妹”的大学者,还在惦记着自己的女弟子婉容。众所周知,这三年婉容死在了监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