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字的起源
清末废除科举,提倡“新学”。1905年,朝廷废除科举制度,开始开办新学校。当时新学校开设的课程甚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但没有办法引入教授母语的课程,只能教授古代汉语,当时称之为“汉语”。
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全面展开,白话文逐渐出现。小学的“语文”课程改名为“普通话”,以白话文为主,提倡教学贴近群众实际语言;中学仍叫“语文”,以文言文为主,但白话文的比重也明显增加,并有鲁迅、胡适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入选。
1949年6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编写全国统一使用的教材,全国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确定中小学以学习白话文为主,中学逐步加一点文言文,作文全部用白话文写。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贴近生活实际、适合日常使用的语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
同时采纳了叶圣陶的建议,不再使用“中国人”、“普通话”等名称,一律称“中国人”。
扩展数据: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学科。它的教学内容是语言和文化,它的运行形式也是语言和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重要的人文和社会学科,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它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汉语是从文献学角度研究语言文字的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
中国古代文献丰富,文字特殊,语言发达。广义的语言还应该包括语言学,即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现在,由于语言学是国际学术分支中的一个大类,文字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了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汉语也是中国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开设的一个主要科目,中国的汉语教材中一般都会教授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