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天才:帮忙找作文
一、活动目标1。认识自己,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的烦恼,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2.通过了解成年人对成长的烦恼的理解,来审视自己所谓的烦恼,重新评价自己,也帮助朋友同学解决问题。3.与人交谈时,要口齿清晰、大方、流畅、完整,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要用口头禅说话,也不要重复。4.写作要围绕中心,要有主题。写自己的时候,要能写出独特的理解。写别人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审视和评论。在帮朋友解决后顾之忧时,要注意语言的针对性。二。活动指导及建议1。本单元的三个活动都是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主题。第一个活动是清理自己的烦恼,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烦恼,这样才有可能消除那些烦恼,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第二个活动是以青年记者的身份采访别人的烦恼,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和现在别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烦恼的,从而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启示。第三个活动是用假设的情境帮助朋友摆脱烦恼,让学生关注给定的情境,做到有理有据,有的放矢。2.有些同学可能对自己的烦恼有所保留,不敢说出来:要么不愿意说,要么不好意思说,要么就说那些无关紧要的事,等等。老师要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因为总是把烦恼埋在心里,不仅会影响学习,影响情绪,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心理和生理健康。对于那些特别内向的同学,也可以和父母或者好朋友说说话,或者课后和老师交流,不强迫他们在公共场合说话。
3.当小记者采访时,老师可以先问:要想举止大方,说话利索,事先要有采访提纲,采访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因为面试后还有一篇作文要完成,先让学生有个大概的意向,想好要写什么,再进行重点面试。
4.三个活动最后都落实为文字,所以要注意不同风格的活动。如果写日记是为了自言自语,表明心意,那就写得自然,不做作。如果你写信,你应该注意信的格式和目的。
建议这种综合性的学习安排在本单元开始的时候,一方面可以提前做一些准备,另一方面可以从所学的课文中学习一些内容或者思路。
三。活动评估
1.口语能力的评价。使用活动一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评价点包括:说话速度和声音、说话态度、说话流畅度、烦恼是否坦白等等。如果采用活动2,可以提前给每个学生一份评估表,让学生面试后请人帮忙填写。评价表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项:发言是否清晰,提问是否明确,回答是否巧妙,内容是否居中,语言是否礼貌等等。评价形式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商定。
2.写作能力的评价。老师从情感、内容、结构(格式)、语言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选择活动1的同学,如果不想让老师看日记,可以请自己的好朋友、家长或者他认为可以信任的人帮忙评估,不要强行交给老师。
3.因为是综合学习,不仅仅是口语或写作训练,所以评价时也要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意识和对活动的态度。这一点应该是所有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里不用多说。
四。相关信息
1.烦恼与快乐的变奏曲(姜润秋)
人生在世,谁不想过幸福的生活?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因为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开心的人和事。尤其是对于刚刚步入青春征程的中学生来说,随着青春意识的日益觉醒,稚气与成熟并存,自尊与烦恼增多。一旦他们受了委屈,忧郁和悲伤就会笼罩我们的内心,生活就会失去光彩。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委屈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我们的怨恨也没有我们感觉的那么理直气壮。如果你能设身处地,给予冷静的思考和应有的理解,那么很多怨恨就能化解,很多烦恼就能解除。
可惜我们往往忽略了它——理解,这是一门生活的艺术,也是人生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努力掌握它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项严肃的任务。
毛毛的“痛苦”
毛毛一直很痛苦,因为她母亲偏爱她的眼睛。
在学校里,她是一个活跃的人,非常活跃,善于交际,性格开朗,有些“疯狂”。学校有联欢会,她班上有舞蹈节目。还有人让文艺委员请三四个人排练。她的水平远远不够,但她兴奋地自告奋勇:“算我一个。”演出那天,她最显眼,最丑,最没节奏。下台后,一个男同学取笑她,她毫不客气地回应:“比你强,不信你试试?”
对方一时语塞,然后笑得越来越大声,她也跟着傻笑。
全班都认为毛毛是最幸福的人。
毛毛不同意。她说:“你不明白。我在黄莲场弹琴——痛中作乐。我在家里,别提多郁闷了,所以我在学校很开心。”
说这话的时候,她一脸严肃阴沉,一点玩笑的意思都没有。
她家有两个姐姐,妈妈总是偏袒妹妹,干活,让毛毛干得又重又累,吃饭,给毛毛的少得可怜。妈妈说,“你是姐姐,就应该让你妹妹。而且,她腿不好。”
毛毛是不服气的。哪怕我是我姐,哪怕她是瘸子,我多干活也没话说。所以我为什么要让她多吃点?即使我穿了衣服,我也给她买新的。你为什么总是让我凑合?
毛毛气得咬牙切齿。她甚至怀疑自己很可能得了。为此,她偷偷哭了好几次,对自己的“不公平”经历深恶痛绝。
有一次,她在写作文的时候,妈妈突然让她去买酱油。她很不高兴,说:“我有事,为什么不问我姐姐?”妈妈说:“我急着用。你走得很快。当然应该请你去。”毛毛说,“我很忙,她有空。她应该去。”妈妈生气了,声音加倍:“你去不去?”妹妹见她姿势不对,赶紧跳过去拿奶瓶:“我买,我买。”
妈妈推开妹妹:“我不要你走!”毛毛,你听到了吗?去买酱油!"
“别走。”
母亲气得骂:“你这个女儿,我白养了她!”"
毛毛脖子一梗:“谁要你养?”
母亲气得火星四溅。一怒之下,打了她一耳光。
她捂住发烫的脸,一动不动地盯着母亲。那两道寒光清楚地表明了她的决心和怨恨。
那天,毛毛赢了。毕竟她没买酱油,却挨了一巴掌。她的写作心情完全被破坏了,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了。
一连几天,家里的气氛都是阴郁的。
同学们在一起谈论父母的时候,她公然向别人宣称:“我最讨厌我妈,我非常讨厌。”她还信誓旦旦地说:“将来,我要考上外地大学,离这个家越远越好。”
她决心这样说。
不久,她参加了市电影评论征文比赛,获得了三等奖。除了获奖证书,她还获得了20元奖金。她拿着两张大票,高兴地在街上走来走去。她知道她父亲爱喝两杯。最后,她用这些钱孝敬了父亲,买了四瓶酒和一大袋花生。
毛毛故意生她母亲的气。她妈妈自尊心极强,情感天平如此明显地向一端倾斜。她当然不能忍受,这正是毛毛想要实现的。
回到家里,毛毛大声宣布:“我的一篇文章获奖了,奖励20元钱……”全家人又惊又喜。后来,她得意地把东西放在桌子上:“喂,爸爸,我买了这酒给你喝;这花生给你当酒,好不好?”
父亲高兴得合不拢嘴:“可以,当然可以……”
母亲受到了冷落,她一无所有。女儿居然无视她的存在,那种凄凉的感觉不禁袭上心头。她的心又酸又难受。
毛毛的心里充满了一种发泄的快感。
她不知道自己已经深深伤害了母亲的心。
其实她和姐姐都是妈妈的孩子,妈妈也一样喜欢。只是我妹妹小时候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来,导致右腿残疾。所以我妈特别照顾她,体贴入微。这是一种复杂的爱,包含着愧疚和怜惜。以毛毛14的年龄,他怎么能理解得如此精妙深刻呢?也许,当毛毛自己将来成为母亲时,她会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老人”风暴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但我们不应该把教师看得太神秘。老师也是普通人,有长处也有短处。他们可能合你的意,让你喜欢他们;可能不是你想要的,让你不喜欢——这很正常。
问题是,遇到不喜欢的老师怎么办?
比如鲁向东,此刻遇到了一个他不太喜欢的老师。我不喜欢,但我讨厌。
这位老师是他的班主任,年近六旬,教物理,属于他家。鲁向东讨厌鲁老师的原因是他太落后了。
当时鲁向东和几个同学约定了一个周日骑自行车去白龙潭的计划。这是一次长途旅行,他们打算一大早出发,天黑前回来。为此,他们悄悄研究了行车路线、日程安排和活动内容,还分配了各自的任务。他们六个平时都是“哥们”。这次他们一起出去玩,充满了兴奋和激动。
没想到,这个消息不知怎么传到了陆老师的耳朵里。他急着找鲁向东:“你骑车去那么远的地方,路上容易出事。你考虑过吗?”
鲁向东说:“我想过了,我们会很小心的。”
陆老师沉思良久,焦急地说:“我总觉得不安。你们都是我班的学生,都是团支部书记。如果出了什么事,我没法跟你父母解释。”
鲁向东急忙表态:“我们是自己去玩,不是学校组织活动,跟你没关系。”
“那倒是真的,但是...好吧,我明天跟你去,对,就是这样。”陆老师当即做了决定。
卢向东一听这话,头皮立刻发麻,我们去打,你屁事都不干?我真的吃饱了没事干!本来我们很快乐,很自由,一定过得很舒服。你一个老头子,夹在中间算什么?他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嘴上却说不出来,只好支支吾吾:“我们只是说说而已,去不去还没定下来。”
放学后,他们几个在学校门口碰了头,鲁向东报告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大家又惊又恼,叹息抱怨。一番责骂之后,大家一致决定,他去,我们就不去。
他们真的没去,美妙的计划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他们有说不出的后悔,从后悔到后悔,后悔演变成了对陆老师的怨恨。
从此,“时光倒流老人”成了陆老师的代名词,他们都在背后这样称呼他,好不容易。有一次,鲁向东当面脱口而出,引起班里一阵窃笑。大家都看了一眼陆先生,看他有什么反应。陆老师心里不高兴,但也不好发作,脸上显得很尴尬。他知道学生对他有偏见,他既气愤又难过。我放弃了周日的休息和他们一起去,出于责任感,为了学生着想,希望能照顾好他们,让他们能安心玩耍,不出事。没想到他们会讨厌我,于是断然取消了活动,甚至对我恨之入骨,用轻蔑的语气骂我“老头”。
第二天,正好是班会。陆老师讲了班里很多同学都有外号的现象,然后提了一个问题让大家讨论:“该不该给人起外号?”其实他心里的答案很清楚。他只是想用民主委婉的方式统一大家的思想。他的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有人说外号不好,有人说无所谓。路向东知道陆先生有感情,也针锋相对的大谈外号的好处。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叫你老人家,其实是表达了对你的一种友好和亲密的感情……”
全班哄堂大笑。
陆老师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更加生气了。在他近40年的教师生涯中,这是他上的最后一堂课。他为学生付出了所有的努力,以为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好的结果却没有得到回报。你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这种悲伤吗?能不能体谅一下以自己为荣的鲁向东?
当人们嫉妒的时候
班委改选时,小静意外当选为文艺委员。不是她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而是前文艺委员胡平脾气不好,任性自私,经常违纪,因此失去了大家的信任。
萧静的当选无意中得罪了胡平,使她成为胡平的“朋友”。一般心胸狭窄的人,不愿意下台就会下台,对继任者总是抱有偏见。胡平就是这样。她没有总结自己的反思,也没有找出自己的原因,而是拿小静出气,经常在同学中说她的坏话。有的人为小静抱不平,小静反过来劝别人:“她难受,我能理解,算了,别在意。”
很快,一年一度的元旦就要到了。照例每个班要出一个节目,参加年级评选,入选者要在学校校庆大会上表演,并颁奖。各个班级都行动起来,拿出自己的“拳头产品”,争取入选。到了中学,除了运动会,下一个“盛事”就是文艺汇演。这是文艺委员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刻。经过反复考虑和听取各方面意见,小静最终决定安排一场迪斯科集体舞。
她在课堂上宣布了自己的时间表,并报名参加了演员名单。A * * *八个人,四男四女,都是班里舞蹈基础最好的学生,其中能歌善舞的胡平功不可没。
谁知道,在第一次排练时,少了一个人——胡平。小静很着急,叮嘱大家不要离开。她去教室找它。不,她去阅览室找了。不,操场和老师办公室...满头大汗地跑着,但哪儿也找不到她。后来听说她已经回家了。
排练进行得很糟糕,因为少了一个人。舞蹈是集体创作,需要互相配合,直到默契。胡平不来,别说默契,连配合都不行,阵型都站不住,给人一种缺乏感,尤其是几个造型,更是没有把握。聊了很久,我们不得不草草结束。
第二天,小静去问胡平,她轻描淡写地说:“我不知道。”小静知道自己说的不是真的,但也无能为力。
周六下午,他们将继续排练。这一次,小静早早地在黑板上写下了通知。想着想着,下课后她跑到胡平的座位上,当面通知了她。胡平点点头:“知道了。”
下午她还是没来,另一个同学也没来。没有两个人,排练就更难了。大家就随便走走,聊了一会,就散了。
星期一,萧静急切地问胡平她为什么没来。她说:“我家里有事,走不开。”
问另一个同学,她支支吾吾地说出了真相:“胡平约我去看电影。她说她请客。我不想去。她坚持要我去……”
小静很生气,脸憋得通红,半天没说话,深吸了一口气。她几乎哭了。
随着评选日的临近,其他班的节目都安排的很体面,他们班还是稀稀拉拉的。学生们都很焦虑。胡平幸灾乐祸地对别人说:“她这个人组织能力很差,一点水平都没有。我们班肯定没救了。”
小静很有耐心,又去找了胡平:“我水平真的不高,我只是尽力了。演出是我们班集体的事情,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今天下午我们将继续排练。请务必到达,好吗?”
小静态度认真诚恳。胡平等了一会儿看着她,她还是没有答应。
下午,胡平来了。虽然她是最后一个到的,迟到了,但是八个人最后都是第一次到。小静对此很开心。她建议胡平应该是主角。她说:“我们八个人应该扬长避短。这个节目既要有粗犷的群舞,也要有细腻的独舞。胡平的舞蹈技巧更好。让她做独唱。剩下的我们努力做到干净利落,精神饱满,和她配合默契。这样,这个节目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每个人都同意,胡平既热情又自豪。她没想到,小静还是尊重她,让她担当重任。
接下来的几次排练,大家都很认真。胡平工作非常努力,想出了许多好主意。结果他们班的节目不仅通过了评选,还获得了全校二等奖。别小看全校只拿了两个二等奖,这是他们班历史上最好的成绩。
大家高兴之后,大家都很佩服小静的“领导能力”,连班主任都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开表扬她。她说,“刚开始,我差点发脾气,想向老师投诉,想辞职。如果我那样做了,后果不堪设想……”
宽容不是无能,也不是懦弱。萧静的“成功”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理解是一种美德,一种素养,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学习和培养。对于从小任性惯了的孩子来说,这种训练尤为迫切和重要,是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否则很可能处处碰壁,只会增加你的烦恼。
不能理解别人的人,永远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如果我们学会体贴,体谅他人的感受和处境…我们的心可以容纳更多的东西,我们的眼睛可以发现更多的美,我们的生活可以增加更多的乐趣。
试试吧,生活不会欺骗你。
(选自《青年文艺》第5期1992)
2.跨世纪的一代人——“中学生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启示录(刘申、程赤兵)
转眼间,就是世纪转折点。中国的5000万中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不可预知的世界:他们有一个稳定而安定的成长环境,但他们将走向一个多变而动荡的社会。十几年后,这一代人将成为不可忽视的建设力量。他们现在在想什么?最近,我们在北京、天津、重庆和沈阳的中学生(38名男生和57名女生)中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
情感:丰富细腻的自我封闭
一些小问题首先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如果你的朋友建议做一件你认为不合适的事情,你会是什么态度?
48%和37%的人回答“不做,但劝他不要做”或“不做,但不反对”,只有4%的人回答“愿意做”。
如果你周围的人都赞成或反对某件事,你是什么态度?总人数的92%回答“要看具体情况”。
乍一看,现在的中学生表现出一种从容,但当你把他们与其他短篇联系起来,你会发现他们保持着自己的个性,这种努力表现出了前几代人不曾有过的毅力。
北京八十中给学生做校服,问学生意见让老师大吃一惊:“我们要穿黑色中山装”,理由是“现在没人穿了”。
北京日坛中学的学生徐昊曾对我们说:“如果你想概括中学生的特点,那你就错了。每个人的爱好和做事方式都很不一样。没有人能理解谁,也没有人能改变谁。”
所以,追求个性成为了中学生的主流,这种内心独立性的增加,让人感觉自己的心态是多层次的,不那么有序。
比如,当被问及问卷中选择朋友的标准时,大部分回答的比例都差不多:性格相似的占23%,兴趣相似的占29%,对自己有帮助的占27%。而要求朋友“认同自己”的人明显比其他人少,只占15%。
回答“最不能忍受的事情是什么”,35%的人选择了“被骗”,31%的人选择了“被鄙视”。
在“最大的苦恼”话题下,“没有知心朋友”是最多的选择。
有委屈应该先跟谁说?一半的人选择了“朋友”,42%的人“独自忍受”,一个男生还批了纸上的一句话:“没有值得诉说的人!”
在对父母最大的希望中,76%的人要求父母给予“情感上的理解”。一方面承认自己不要求别人和你一致,另一方面要求别人理解你。这是中学生所忍受的矛盾和痛苦,也是他们最大的精神特征。
选择:一个多样化和丰富多彩的世界
为什么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没有支点?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你对父母最大的希望”和“做一个好老师的标准”。这两个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答案。
其中要求最高的是“理解”。
谁是不理解这种差距的挖掘者?调查显示,63%的受访者每天花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超过1小时,而超过一半的人每天花在课外活动上的时间不到1小时,甚至没有。他们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和朋友出去玩(又是朋友!)“体育活动”和“看电视”,甚至只是“做家务”。
去年暑假,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少儿部开通的“中学生热线”共接到579个电话,其中比例最大的是关于学习、考试、升学的问题(138电话)。有同学称之为“走向痛苦的深渊”。一个高二男生说:“学校压力和家长压力让我迷茫,紧张,起不来。如果我成绩不好,我就不知道如何做人。”一个高二女生这样描述自己的家:“我妈一直板着脸,我爸沉默。这个家似乎是一个冰库。父母和我谈话的内容只有学习。好像除了学习,我什么也不应该想,什么也不应该做。“为了让学生更加专心学习,一些家长和老师做得太过分了:私自拆信,偷看日记,没收撕毁课外书,禁止与异性交流。
在问卷上,有同学希望家长不要理他们,认为“这样更好”。另一个高三学生说:“中学是我一生中最讨厌的阶段。”
既然学校和家庭都满足不了,那就只好自己拉开帷幕,用自己特有的热情去观察这个世界,去迎接这个世界。
问卷上,55%的人认为兴趣爱好“很重要”,32%的人认为“比较重要”;28%的人喜欢看关于生活的书,25%的人喜欢看内容好奇的书。47%的人最关心关于政治的新闻,26%的人承认社会事件对自己的影响最大。他们也看了很多课外书,从事课外活动,问卷中每个选项的百分比都比较平均。一位中学老师告诉我们,他听说学生爱读琼瑶的书,所以他也找了一些琼瑶的书来读。当他读完琼瑶之后,弗洛伊德在学生中变得很受欢迎。当老师开始和学生讨论弗洛伊德的时候,学生们自豪地说:“弗洛伊德过时了,我们现在学的是老庄。”老师叹了口气,“我永远也赶不上他们了。”
成长:一厢情愿的追求
有人说,这群世纪末的中学生没有责任感和道德感,追求享受,是“垮掉的一代”。
看问卷。
你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66%的人回答“事业”,只有7%的人回答“金钱”。
你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50%回答“道德品质”,27%回答“知识水平”,只有7%回答“外貌”。
你认为最欣慰的事:“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55%)。
你认为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是“你自己的努力”(54%)。
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会道歉(50%)。
人生最可怕的是:一无所有(59%)。
也许例子比数据更能说明问题。
北外二中女生宋彦利听到自己被送上大学的消息后,十几块钱没跟家里说就下乡旅游了。饿的时候帮别人割麦子做馒头。困了就睡墓地。我摔倒的时候,嚼了一些草药,贴在伤口上。最后,我身无分文地回家了:“中国就是这样。”
北京日坛中学高二学生闫静(音译)曾经在班上煞费苦心地管理一份墙报和一本油印文学小册子。他们写、刻、印自己的手稿。他们班也有摄影协会,文学社团。他们说是因为喜欢。
在我们收到的中学生投稿中,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当然学生的追求也会表现出天真无邪。当问卷问及未来的职业选择时,21%的人填了艺术或体育,20%的人填了“自由职业”,49%的人希望未来成为“不一样的人”。
一个中学生说:“我们缺的是碰壁,而是磨炼,这让我们的想法有些不切实际,但我们会坚持不懈地去做。”
思考:走向成熟的社会环境
如何让我们的中学生成熟起来?
有11%的同学认为社会环境决定人的命运。
25%的人喜欢看电影电视报纸,15%的人喜欢看科技类书籍,16%的人喜欢看体育类书籍,37%的人喜欢看法制文学、武侠、言情。
这就需要我们的引导了——一位家长在打扫卫生时,从孩子的床单下翻出一本封面低俗的低级刊物,也不知道孩子是什么时候买的。当然,这需要生活环境的创造者尊重自己。
学生需要更多的尊重和信任——中国中学生的责任感和创造力在亚运会上是多么令人尊敬:亚运村的食物和服务;开幕式花团、太平鼓、团体操背景舞台;竞赛场馆礼仪小姐和颁奖小姐...
中学生在走向成熟的同时,也让整个社会环境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