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诚笔下的人物生活
65438年至0949年,24岁的王忠诚从北平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成为天津总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太好了,我终于拿到工资了。”老人欣喜地回忆道。大学四年,他靠做家教和送煤球勉强度日。冬天,他穿着从好心的同学那里“借来”的棉袄。两年后,作为业务骨干,随医疗队来到鸭绿江边抗美援朝。在一片荒野中,他们搭起土坯,日夜抢救受伤的志愿者。
1952年,王忠诚从朝鲜战场回到天津。恰好卫生部计划在天津开设神经外科培训班,他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成为新中国第一位神经外科医生。当时条件很艰苦,因为没有现成的课本和教材,大家都要去无主的墓地挖头骨做解剖和实验。挖的时候很难闻。挖出来的头骨里全是蛹。要清洗干净,水煮漂白,然后把骨头一根一根穿上做标本。没有课本,只有我在学校学的解剖书。我在图书馆找到了一本英语解剖书,就去看了。从头到尾,我都背得很好,耗费了很多精力,但也不一定适用。不久,中国第一所神经外科研究所在北京成立,王忠诚被调到北京。王忠诚的学者生活充分展示了自制力、自主性、独立性、冲动性、探索性、灵活性和持久性等创新型人格特征。有人说王中丞是个幸运的将军,无论做什么都能成事。事实上,他成功的动力是他对人类疾病痛苦的深刻体验。当他选择了令人望而生畏的神经外科,是因为他见证了中医面对脑病的无奈。日本一位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不幸患上丘脑胶质瘤却拒绝手术而去世。这种刺激也是王忠诚对全球难题——丘脑胶质瘤感兴趣的原因。
65438-096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专著《脑血管造影》,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展了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巨大动脉瘤和多发性动脉瘤的手术切除、脑血管畸形的综合治疗出现了许多新的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致力于研究脑干肿瘤的治疗,这是一个手术的禁区,然后我研究了脊髓内的肿瘤,并成功地进行了手术治疗。这两种治疗方法在病例数、手术方式和效果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做脑部神经外科手术时,手不能有一点点颤动,手术时要稳稳坐在椅子上。”他劝诫学生。一位和帕金森病在一起的阿姨,左手颤抖得连衣服扣子都扣不上。当记者看到她把一杯水倒进另一个杯子时,一大半的水洒在了地上。博士后在王教授的指导下,通过植入电极的方式,成功为这位大妈做了手术。这种手术治疗的最大优点是不会破坏患者的正常脑组织。告诉记者:“王教授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仅是技术方面,还有医德,尤其是做人的道理。”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吴忠博士也是王教授的学生。王教授经常对他说:“拿起手术刀,不停地给病人解除痛苦。永远不要切断你和人民的感情。”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吴中学坚持不懈地学习医术,他在治疗脑动脉瘤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面对学生们骄人的成绩,王忠诚说:“我可以放心地走下手术台了。”到了晚年,王教授不再自己做手术,但他的科学研究从未停止,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著书立说和教书育人上。从1998开始,* * *已经出版了4本书,发表了17篇论文,在全世界医学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81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讨论会(苏州)。
从65438年到0985年,他成功切除了一个直径9厘米的巨大脑动脉瘤,至今仍是世界上成功切除的最大的脑动脉瘤。
1989,率领中国神经外科代表团参加第九届国际神经外科大会(印度)。
1995 165438+10月,他在悉尼举行的国际神经外科会议上作了题为《脑干肿瘤250例》的学术报告,震惊了全世界的同行。至今已施行脑干肿瘤手术600余例,数量多,死亡率低,始终位居世界第一。
2001 9月16日,在悉尼举行的“12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国际大会”上,王忠诚被授予“最高荣誉勋章”。该奖项每四年颁发一次,旨在鼓励在国际神经外科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医生。
2012年9月30日06时08分,天坛医院名誉院长、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王忠诚院士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