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汝珍的一生

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父亲少年早逝,家境贫寒。但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有钱的公婆支持他读书应试。以优秀生的身份考入县校后,进入广雅学院。

光绪二十三年(1897),八公第一名,北京考第十一名。

光绪二十四年被朝廷任命为北京刺史,被封为“七品小京官”,升任刑部六品主事。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了乡试。

光绪三十年(1904),殿试,进士,中状元,走在专利南的书房里,奏国子监的编修。

光绪三十二年(1906),被选派到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学习法律。

光绪三十四年(1908),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毕业后回国。

宣彤元年(1909),为起草《商法》,被派往全国各商埠调查近代商业运作习惯,提交了数十万字的调查报告。

宣彤二年(1910),清朝举行了第一次法官招聘考试,任命他们到贵州担任考官。宣彤元年(1909)三月的一天,刚刚通车三年的苏州火车站迎来了一群头戴花插羽的清官,为首的是一个举止儒雅的中年人。火车站外有一顶轿子在等着。他们一行人上了轿子,过了千里桥,从长门进入古城。中年官员下了轿子就走下了轿子。这位官员是谁?他和苏州是什么关系?通过相关档案,作者为您揭秘。

中年官员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第二名——朱汝珍。说起他的科研,还挺传奇的。原来朱汝珍本该是晚清状元,却因为名字和籍贯的原因而失之交臂。按照惯例,宫廷考试的考官(1904)在阅读和评价了所有考生的试卷后,从参加考试的273名考生中选出了10份试卷,进行了排序,并呈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翻开被考官列为“状元”的朱汝珍的卷子,只见文字流畅华丽,字体却是粗犷楷书。她看完后,不禁连连摇头,因为慈禧太后向来偏爱疏朗清新的字体。当她看到朱如真的籍贯是广东时,突然产生了一种厌恶感。广东是她讨厌的地方,是叛逆的代名词。有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有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梁启超,有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朱如真名字中的“真”字,让老佛爷想起了被他逼死、支持光绪皇帝改革的贵妃。“朱汝珍”二字一下子触动了慈禧敏感的神经,于是状元之门对这个满腹经纶的不幸才子关上了。与此同时,慈禧看中了刘春林这个名字,他也是直隶肃宁(今河北)人。她认为这个名字有吉祥的征兆。“春雨”这个词包含了春风和雨的意思,恰逢干旱,渴望一场春雨。再加上苏宁地处京畿一带,所以老佛爷绕了一大圈,刘春林从原来的第二名变成了状元,朱汝珍只好坐第二名。

光绪三十二年(1906),朱汝璈被选派到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学习法律,两年后回国。制定商法是清末修律的重要任务之一。宣彤元年(1909),朱汝珍被任命为法律博物馆的编辑,前往各商埠调查情况。苏州是清代商业繁华之地,备受瞩目,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朱汝珍到苏州开展“商业习惯”调查。江苏省苏州市档案馆存有朱汝珍写给苏州商会的两封信。其中一条写道:“一、搞调查,考虑到我国商业最早,而贵省交通便利,民风活泼,贸易日盛,尤其在世界商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苏州商会收到朱汝珍的信后,第二天就回信了,邀请他去商会拜访。同时,苏州商会精心准备,积极配合清政府安排的调查。首先印制了数千份调查商业习惯的问卷,然后通过信函联系了苏州的盛泽、江镇、王萍、坤新、美丽、赵昌等分公司,要求他们填写问卷并及时反馈。

《商业习惯调查表》共五页,分为商业习惯清单和各种文字的章程两大类,商业习惯清单又分为六大类,分类详细细致。比如《第一目的地事务所的组织与资本的关系》有八个问题,比如“有多少种类型的组织,每种类型有什么异同,哪个是事务所自己经营的老板,哪个是请人经营的”等等。

由于被调查的行业较多,苏州商会本着认真务实的态度,没有在半年内完成朱如珍布置的调查任务。1909年9月20日,朱汝珍在给苏州商会的第二封信中写道:“商法已经起草完毕...今年的准备工作刻不容缓...时间限制很紧迫。请尽快回复你们商会的问题。”

至于苏州商会最后是否回复了上届亚军,笔者检索了苏州市档案馆馆藏,未能查到。辛亥革命后(1910),朱在溥仪小朝廷待了13年(1912-1924),在故宫从事《德宗录》等史书的整理工作。

1924农历十月休市,业务在天津,上海。在天津开印刷厂。回到南方后,我留在了香港。

18 (1929)年移居香港,在香港创办爱源书院,任校长。香港清远工商总会会长,改名清远会,注册为慈善机构。

民国二十年(1931)受聘于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曾短暂担任哲学、文学讲师。

民国21年,在日本关东军的操纵下,建立了伪“满洲国”,被废除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上台。朱到长春谒见溥仪(他是溥仪的老师),溥仪表示要重新为“皇朝”效力。他婉言谢绝,立即以年老多病为由返回香港。

民国22年(1933)任香港孔子学院附属中学第二任校长、校长。

抗日期间,积极配合抗日组织开展抗日募捐、义演等活动,帮助抗日将士。

民国三十年(1941年底),香港沦陷。他和旅居香港的同乡黄文根组织了一个返乡指导委员会,帮助家乡3万多人撤离返乡。

他于65438年至0942年住在北京,享年72岁。

朱家谱

朱汝珍朱氏族谱:广东始祖,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由福建汀州府永定县迁至广东翁源县(韶关市以南)。朱元的父亲朱桢是元朝官员兼兵部侍郎,二祖朱永通。他的后代在翁源县居住了六代,分别是三祖朱光、四祖朱环、五祖朱德矿、六祖祝新、七祖朱世昌、八祖朱昱。清苑县的始祖是第九祖朱万贤。明末,清朝八旗在翁源(韶关军港)攻打明军。崇祯八年(1635),朱万贤毅然告别翁源县父兄,只身南下清苑县,选择了城北笔架山下一个名为“八片村”的小村庄。朱德,第十祖;朱,第11世祖;朱庆,第十二代高曾祖父;第十三世曾祖父朱大禹。十四世曾祖父朱力将家从八片村祖居迁至清远市南门街,为后代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十五世祖朱和第十六世考(父)朱一章,都是五品武官,曾任知府。朱汝珍是朱一章的第七个儿子。1931年7月,1933年7月,1935年4月,清苑县发生多次较大洪水。朱汝珍心系家乡人民的疾苦,不顾年过六旬,亲自联系香港同胞和组织提供援助,帮助家乡人民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另外1935清远建平一金中教学馆;1940清苑县举办县中学配高中;1940香港清源联谊帮会为后辈同乡组织义工学校。都得到了清远同乡会的热情关怀和救助。这些善举都记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清苑县志》或《香港清苑同乡会志》中。

朱汝珍擅长教育、医疗等社会公益事业。整理了一本藏霞集,随一批图书和设备赠送给清苑县人教中心。还担任过《清苑县志》、《阳山县志》的主编。为清远战时平民医院、县立中学募集药品和经费;为香港清远团契儿童义务教育提供常年资助;香港沦陷期间,日本人给他米,想占他便宜,他坚决反抗。1942年,他离开久居的香港,投靠上海,与女儿相依为命,显示了他的民族气节。后来,他回到了北平的老宅。32年(1943)夏天,有一天他在和孙子玩耍时中风去世,享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