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文教学目标出发,电大可以提出哪些关于语言规律的教学内容?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语言领域设定了以下目标:一是愿意与人交谈,说话有礼貌;第二,注意对方说话,理解日常用语;第三,你能清楚地说出你想说的话;第四,我喜欢听故事,看书;第五,能听懂并说普通话。通过对大纲语言教育目标的理解,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总目标可以分为四大方面,即听、说、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从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孩子。1.听力:培养孩子注意听的习惯,发展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听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是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行为能力。只有懂得倾听、愿意倾听、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形式和应用,掌握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2.表达:鼓励孩子大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尝试对简单的事物或过程进行解释和描述,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一定的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运用来表达和交流个人观点的行为,是儿童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只有懂得表达的作用,愿意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有表达能力的人,才能真正与人交流。3.文学作品欣赏:引导孩子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孩子感受语言的丰富和美好,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孩子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所以要尽可能的给孩子创造学习各种文学作品的机会。4.早期阅读:培养孩子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单词的兴趣。利用书籍、绘画等方法,激发孩子对书籍、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培养阅读和写作前的技巧。二、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专业化语言教育内容和渗透式语言教育内容。(1)专门的语言教育:是指按照语言教育规律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实现语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是组织和传递语言教育内容的实施环节,是落实语言教育任务的具体手段,是教会儿童学习语言知识、语言形式和语言应用技能的过程。(二)专门语言教育活动的类型专门语言教育活动的类型主要有讲述活动(讲图片、漫画)、听说活动(语言游戏、谈话活动)、文学活动(故事、诗歌、散文)和早期阅读。(3)渗透式语言教育:1。引导孩子在日常交流中学习语言。2.通过定期的主题活动发展孩子的语言。3.通过角落活动发展孩子的交际语言。途径:通过组织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进行语言教育,通过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语言教育,通过游戏进行语言教育,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随机进行语言渗透教育。下面说说如何设计和组织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语言课)。三、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要组织好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一个语言教育活动计划很重要。教师在设计方案时,要设定语文教育活动的目标,选择能够实现目标的具体内容,选择与该内容相适应的活动方式。因此,可以说,教师对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是将一定的目标、内容和活动转化为具体方案的过程,也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具体体现。它应遵循以下五项原则。(1)设计原则(1)关注儿童体验的原则在设计任何一个小组或一项语言教育活动时,教师都必须关注儿童的语言体验。只有以儿童的语言体验为出发点,才能保证设计的活动符合儿童语言发展的需要,设计的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关注儿童体验的原则包括以下两层含义。1.考虑受教育者目前的发展水平,即他们所获得的经验。如果不掌握这个班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设计的活动可能会变成漫无目的的活动。如果组织一个小班的孩子进行情景对话和做客,教师需要观察和了解这个班级的孩子已有的经验,以及他们是否掌握了做客时常用的礼貌语言。2.根据孩子原有的体验来考虑给孩子提供什么新的体验。这些新的语言学习经验应该建立在孩子们已经获得的经验的基础上。比如,幼儿在情景对话中参与“做客”的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做客”的交际方式和语言运用方式,原有的体验和新的内容会引起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新的语言学习体验内容对于参与活动的孩子来说是“跳着够着”的果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当孩子积极参与活动时,他们可以重新吸收这部分经验,并将其转化为他们通过学习获得的经验。(2)师幼互动原则教师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时,要考虑儿童主动活动与教师参与活动的比例关系。其实这也是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具体化。当然,活动中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是互动的,会根据具体的活动和要求而变化。必要时,教师在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不需要的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发挥的少一些。老师和孩子的互动如何产生适度的影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包括个别孩子的特点)。因此,教师决定他们参与活动的组织成分的数量。2.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找出新的技能和新的语言要求。因此,教师规划自己参与指导的重点和难点。(3)活动内容和方式相适应的原则。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不同的活动可以选择相同的活动模式;同样的活动内容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时,要注意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是否合适的问题。1.根据具体内容决定采取适当的活动。比如在学习童话《金屋藏娇》的时候,老师可以考虑表演游戏,帮助4-5岁的孩子理解童话以及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心理。如果是短儿歌或者学习什么的,就不能表演了。2.根据教育对象选择活动方式。如果有些故事适合表演,但对于参加活动的一定年龄的孩子来说表演有困难,老师就要考虑用其他的活动。(4)不同领域相互渗透的原则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儿童学习和吸收的主要是语言信息材料,但也包括其他与语言有关的信息材料。比如除了语言之外,音乐、艺术、动作等不同发展领域都可能存在活动因素。作为语言活动的设计,要坚持从语言的角度来设计活动。在设计活动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应从语言的角度考虑教育活动的要求、内容和形式,为儿童提供适合其语言发展的学习机会。2.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其他领域的活动因素的参与(如音乐或美术什么时候要补充)取决于活动内容的要求,以及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主动学习,完成学习任务。3.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该从语言的角度,通过其他方式和符号的参与,回到语言中去。不要简单盲目地把活动做成语言、音乐、艺术等的大拼盘。,而且不要忘了实施语言教育的基本点,以免以主人自居。(5)面向全体,重视个体差异的原则。教师在设计语言活动时,要有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使设计的活动既要面向全体儿童,又要重视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儿童,就是教师要了解所有参与活动的儿童的需求,站在教育对象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把握好活动设计的尺度,让活动设计面面俱到。如果组织会话活动,教师应注意儿童已有的会话经验和他们可能感兴趣的话题,以及他们的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水平。如果这个班的孩子谈论去商店买东西,把重点放在“买玩具”和“买食物”上,会更适合孩子的一般需求,能更好地引起孩子的兴趣,运用自己的经验。教师在面对整体的同时,也要注意儿童个体的差异。教师应该帮助可能超过一般活动要求或在活动中有困难的儿童。他们不仅要为能力强的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做准备,还要为能力弱的孩子或者没有这方面经验的孩子提供补偿机会。(2)具体要求:1。认真研读教材,是最重要、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教师教学的基础。近年来,福建省新编写的《幼儿园教师用书》为基层教师提供了可选择、可操作的领域和主题活动,对我们县级幼儿园进行课程改革有很大的帮助。在使用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为了方便学习教材内容,完全照搬活动目标和建议,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该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分析和处理教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用好老师的书?这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讨论的问题。想要组织好一堂语言课,首先要备课,而备课首先就是准备教材,所以研究教材是教师课前必须做的第一项工作。当我们拿到一本语文教材时,首先要思考的是“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即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其次,教材中对孩子学习和理解起重要作用的主要部分(即教学重点)在哪里;教材中让孩子难以理解或掌握的部分在哪里?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理解写作意图,挖掘内在价值,掌握教材特点,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在备课过程中结合课程标准准备孩子、方法、过程和资源,做到目标在心中、孩子在眼中、方法在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老师应该如何钻研教材呢?(1)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对语文教材的深度理解是指对幼儿语文教材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教育价值和语言美感的理解。比如,在阅读活动之前,教师必须阅读图片和文字本身,把握绘本的真实内涵,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或思想脉络,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帮助孩子理解绘本所传达的重要价值。比如鸟巢里的树,就是一个充满爱的童话。树的种子掉进了一个充满爱心的鸟巢里,在那里不仅鸟儿安全孵化,树苗也在鸟巢旁茁壮成长。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每一个生命都是如此珍贵,值得珍惜。在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老师抓住了鸟巢里已经长出了小树苗。小动物们做了什么?有什么办法既能保护鸟巢又能保护小树?这个关键问题引导着孩子们的讨论,体现了作品所表达的内涵。那是对生命的爱和尊重。从后来鸟巢和树苗的变化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幅生机勃勃的动植物和谐相处的画面,还可以感受到爱的回归。有了这种认识,教师在教学时就会按照作者的思路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理解语文教材需要教师牢牢把握教材的特点和孩子的需求,确定目标和难点。幼儿园语言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讲述活动、文学活动、早期阅读等。甚至文学活动也有不同的体裁,包括故事、诗歌、散文等多种形式。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文体特征,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如图——重点是引导孩子学习语言。主要是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从图片提供的线索进行描述,并注意描述用词的准确性和多样性,以及适当的创造性叙述。最后,每张图片的内容都讲述了一个故事。新故事教学——重点是让孩子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参与学习故事中的关键对话或段落,了解情节的发展和角色的特点,渗透情感和价值观。有的老师往往因为对教材理解不透彻而难以设定目标,以至于无法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其他老师按照固定的模式对待所有的教材。比如小班故事《粉鸭》,主要是让孩子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感受,克服自己的羞涩。在教学中,一个老师侧重于故事的学习(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旨在让孩子知道故事的标题和角色,通过提问让孩子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而不注重孩子情感的培养。因此,在语言活动中,特别是在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高对声音、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还要带着一颗童心去感受作品独特的审美特征,着力提高儿童的文学艺术审美能力,教师要不断提高儿童的文学素养,用自己对文学美的理解感染儿童的情感,激发儿童对作品的兴趣。(2)分析处理教材。传统的儿童语文教育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尤其是对语文教材主要内容和关键词的复述和理解。《新大纲》倡导儿童语言教育要重视儿童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努力为儿童创造想说话、敢说话、喜欢说话、愿意说话的语言环境。按照这个方向,幼儿语文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幼儿教师处理语文教材的能力,让幼儿在熏陶中学会如何感受作品。在使用教材时,应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教材进行处理,并将对教材的创造性解读与教学过程的设计结合起来。比如,当我们面对一部意境优美、词汇丰富、篇幅较长的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做裁缝,考虑取舍,砍掉多余的部分,选择最符合儿童认知特点、最能发挥自身教育优势的内容来实施教学,因为只有舍弃(忽略)次要部分,才能突出这篇文章中应该重点学习和感受的部分。比如上节课省政府编的教材《秋雨》,就是一篇意境优美的长篇散文。它赋予了秋雨生命,并把它比作一把钥匙,来描述它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但就是这么好看的一篇作文,让很多老师在教学时无所适从。因为它不仅描述了秋天的五颜六色,还提到了各种气味和声音。要让孩子用眼睛去发现秋天的美,用鼻子去嗅,用耳朵去听,理解什么是隐喻...短短一节课,老师往往手忙脚乱,孩子往往不知所措,如同云里雾里。虽然他们欣赏过几次,但脑海里似乎只剩下《秋雨》。面对如此尴尬的教学效果,我觉得老师一定要提前学会“裁剪”,就像裁缝用一块布做衣服,一定要先把多余的部分剪掉,使之适合特定的身材。或者重点让孩子欣赏秋雨给大自然带来的五彩缤纷的色彩,或者注意引导孩子听秋雨带来小动物过冬的新闻……剩下的可以在孩子充分了解和感受后,在拓展活动中逐步渗透和学习。在早期的阅读活动中,有的绘本页数较多,教师要重点引导孩子,处理好精读和泛读的关系。比如“鸟巢里的树”的内容在***33页。第一次活动,老师要想完全引导孩子理解故事,肯定要花很长时间,重点肯定把握不好。所以,老师可以在活动前让孩子自主浏览绘本(泛读),让孩子了解基本内容。然后,教师充分利用教学时间,重点引导孩子观看和讨论:鸟巢里长出小树会怎么样?小动物想出了什么办法?伯德夫妇同意吗?为什么?最后,小动物想出了一个既保护鸟巢又保护树苗的方法。鸟巢和树苗后来怎么样了?通过注重帮助孩子分析和把握绘本的内涵,提高了集体阅读活动(精读)的质量。教材的待遇还体现在对教材的适当修改和补充上。比如,针对故事中人物和对话比较多,孩子很难记住的情况,老师可以对故事的角色和对话进行修改,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如散文诗《寻找家》。田甜有一盒彩色笔,她喜欢什么就画什么。宁宁问:“你能给小鱼找个家吗?”甜甜拿起蓝色的刷子刷了起来。蓝色的大海是小鱼的家园。杨洋问:“你能为这只鸟找到一个家吗?”甜甜拿起绿色的笔,咔嚓,咔嚓,绿色的森林是鸟儿的家。奇奇问:“能给石榴找个家吗?”甜甜拿起黄笔,尖叫起来。金秋是石榴的家。“呜呜——”谁在哭?哦,娃娃没有家。嘿!我们的家呢?甜甜拿起五彩笔,刷了一下,嚓嚓,咔嗒,哦!我们的家是中国。之前教这首诗,老师反复背诵后发现它有两个缺点:一是人物多,除了甜甜的主角,还有宁宁、杨洋、琪琪;二是毛笔的拟声词变化频繁,如“唰唰唰唰,嚓嚓,当啷”。虽然拟声词的作用多,变化频繁,散文诗可以更丰富多样,但同时也会造成孩子的记忆障碍,干扰熟练背诵。老师通过分析发现,这首诗的重点不在于人物的关系,也不在于学习拟声词,而是让孩子理解大海和小鱼、森林和小鸟、秋天和石榴、玩具柜和娃娃、中国和孩子的关系。因此,老师对这首诗做了些小改动。第一,她把宁宁、杨洋、琪琪三个不同的角色改成一个人,让散文中的问答介于琪琪和甜甜之间。二是将散文中的拟声词全部改为“唰唰唰”,并配以动作辅助教学。孩子背起来就容易多了。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在于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听课文,熟记教学内容。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总是得益于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教学难点的准确把握,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落实。课堂教学思路的清晰、课堂问题设计的精巧、课堂引导的正确、教学环节安排的科学、课堂教学密度的合理,也得益于对教材的认真研读和对教学难点的准确把握。“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