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古城学习(一)
我的高中母校是云南省大理一中。虽然已经毕业十几年了,但母校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树记忆依旧如新。毕业没几年,学校大修,当年用的宿舍和教室都拆了,母校只能在梦里找了!
大理一中位于大理市大理古城。大理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天宝年间。现在的古城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在方圆十二里。这堵墙高25英尺,厚20英尺。东西南北各有一门,都有城楼,四角有角楼。可惜城墙和角楼都不完整。
大理四季如春,以“花美雪月”著称,即上官花、下关峰、苍山雪、洱海月。冬天多风,夏天多雨。古城内的城市道路依然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网格结构。城市由南向北,复兴路贯穿其中,幽深的街巷由西向东纵横交错。从苍山俯瞰大理古城,文献楼、南门楼、五华楼、北门楼一字排开,雄伟壮观。古城里东西走向的护国路叫“洋人街”,中西餐厅、咖啡馆、茶馆、工艺品店纵横交错,外国友人慕名而来。
古城很小,人口不多,没有大商场和电影院,生活安静悠闲,最适合读书。我不记得那是哪一年了。这座古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复兴路街两侧修建了溪渠,渠旁种上垂柳,渠底铺上鹅卵石。溪水从古城西侧的城墙脚下涌出,向东而下,绕城一周,流入洱海,十分有趣。街道两旁,青砖白墙的白族民居古色古香,院中花木扶疏,鸟语花香,室外小溪、水渠流水潺潺。
大理一中创建于1911年(辛亥年),是云南省重点中学。校园内有国家和市重点保护的古建筑云曦书院旧址,以及“植松碑”、“云曦书院碑”、“帝王碑”等著名碑刻。
学校坐西向东,面对洱海,东门是正门。正门对面立着一面白墙,上面写着“苍洱郁秀”。主体建筑为三向四合院,有外院和内院。前院是教学楼,中院是办公楼,后院是操场,图书馆,宿舍。
“云曦书院纪念碑”位于前院,形似照壁,面向校门。纪念碑立在一米多高的方桌上,旁边是一棵百年月桂。前院东、南、北三面竖立着三栋两层钢筋混凝土教学楼。栏杆由大理石制成,白族人称之为“美人靠”。北侧是一个独立的白式小院,也是学校的办公楼。前院和中院合为内院。小四合院北面有食堂,南面有小公园,有亭台、假山、池塘。后院操场,女生宿舍,图书馆,男生宿舍由北向南依次排列。图书馆里有云曦学院的旧址。后院、小公园和食堂构成了外院。
大理一中每年从大理白族自治州所辖11县招收一批尖子生,组成州招班。剩下的同学都是大理的,市里招的。州内2个班,市内5个班,平均每个班60多人。我来自与大理市相邻的祥云县。
2001九月入学,父亲送我上学。学校离家约100公里,交通极为不便。你需要换三次火车。从家里出门,第三拐到夏庄镇,坐城乡客运专线到祥云县,再坐长途汽车到下关市(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最后坐车到大理古城。大概需要3个小时,费用30元左右。因为交通不便,大部分学生住校,一学期回家一次。
高一的宿舍安排在一楼,高一升到下一楼。我的宿舍就在大门和厕所旁边。每天晚上熄灯后,学生们就去门外的池子里洗,很吵。一楼光线不好,潮湿阴暗,偶尔能看到蟑螂在宿舍唯一的一张小桌子上慢慢爬行。每个宿舍8个人,4个人上下床,每人一个小柜子。
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白族人说白话,汉族人听不懂。其他县的汉、回、彝、傈僳杂局。汉族人普遍说汉语,但各县口音差异较大。祥云人说话声音很大,叽里咕噜,说话像宣传。刚进学校的时候比较内向,不好意思说话,怕被人嘲笑口音。
高中大部分老师还是有印象的。语文、英语、物理、政治、数学、化学老师都是白。前三位老师是段,后三位是李。段和李都是白族人的姓。历史老师也是个白族,姓高。地理和生物老师不记得他的姓了。
中国老师上课爱胡说八道。一节课40分钟,至少30分钟讲她昨晚看的电视剧,还有边看电视边改卷子的“非凡能力”。每个人都不喜欢听,但是老师不允许学生读其他的书。最后10分钟,开始急着讲课文,结果每节课都耽误了。有一次,被推迟到下节课的老师在门口等着进教室才离开讲台。老师严厉的话语很不受学生的欢迎。有两件小事让这位老师印象最深:一是大一的时候,我组织全班骑自行车,从大理古城出发,沿着大理公路骑到喜洲镇。清晨出发,傍晚返回。第二,多媒体教室里给学生放电视剧《红楼梦》,女生看到黛玉唱丧歌歌词都流下了眼泪。
英语老师身材苗条,发音准确。她还邀请了她的外国朋友给我们上英语课。是一对退休的以色列夫妇。学生们都很期待。可惜两位外国朋友教的是发音和单词,大家都很失望。好像被当成小孩子了!
历史和物理老师是两个五十多岁的男老师。历史老师说话热情,上课爱看课本。历史课成了大多数人的“睡眠课”。物理老师习惯用方言教学。我一直觉得不舒服。一些淘气的男孩在课堂上故意模仿老师的语气来自娱自乐。
政治、数学、化学的老师都是四十多岁的大叔。政治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戴着一副瓶底的厚眼镜,黄板牙,个子不高,一脸严肃。学生自习时,常常背着手在教室内外来回走动,仿佛在巡视自己的领地。数学老师常年抽烟,满脸油光,个子不高微胖,上课不苟言笑。化学老师说话声音大,容易激动。说到激动,我经常吐槽,坐在第一排的同学不时被口水“洗礼”。透过厚厚的镜片,可以看到他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睛凸出来,盯着讲台下的学生。就像透过镜头看学生的大脑,看他们是否理解他说的话。
地理老师是个刚毕业的年轻女老师,当时好像还没结婚。生物老师是个中年妇女,白白胖胖的。似乎她缺乏耐心,她的同学都不敢问她问题。
云南省的教育水平落后于发达省份,相应的,升学压力也比高考大省小很多。在整个高中生涯中,即使在压力最大的时候,我也一直保持着规律的作息时间。早上7点起床,7:30早读,8: 10开始上课。上午4节课,下午3节课,一节课40分钟。晚自习好像是两个半小时。晚上10:30关灯睡觉。高三上学期一个月一次模拟考试,下学期两周一次模拟考试。每场模拟考试占用一个星期六。
大理一中是全省重点,但整体实力与昆明市一些重点中学相差甚远,更比不上毛坦厂中学、黄冈中学等全国知名的“高考工厂”。上大学后,听一些河南、山东的同学聊起高中生活,得知他们在准备高考的时候,每天早上五点就早早上学,每个月休息半天。一个班100多学生,教室里只有粉丝。夏天,他们汗流浃背,冬天冷得瑟瑟发抖。这种生活是我想象不到的。
重科学轻文学的观念在中国很流行。高二分班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选择理科,只有少部分人选择文科。后来才知道,在选择理科考试大学的时候,有很多专业可以选择。那时候我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规划。一开始打算随大流,选理科。后来在班主任的劝说下选择了文科。一届7个班,5个理科班,只有2个文科班。
我成绩不错,是老师重点培养的对象。平均两个星期就会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谈话。我们教室在二楼,班主任办公室在楼梯上。每次下楼都要从老师眼皮底下经过。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大家几乎不下楼。
被老师关心的整体感觉是痛苦和快乐。我父母是农民,不知道什么是教育。他们总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够了,教育是老师的责任。13岁开始住校,习惯自己安排学习生活。老师虽然用心良苦,但也不太喜欢过多干涉我。也许有些不知道好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