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学会
1961成立五常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设在五常市城区,1963撤销。重建于1978,遗址在营城子乡第三种子场果园内。1979搬到五常镇南郊第一种子场西院。1984并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所下设植物保护、土壤肥力、作物栽培、育种四个组,9人,农艺师4人。任务是为当地和当前农业生产服务,结合试验、示范、推广,以试验为主,研究试验作物栽培、植保、种子、土壤、肥料等农业生产新技术。
1978年9月,五常市工业科学研究所成立,设在五常市城区,受县工业部门领导。1984 1月,县经委与县工业科合并,成为经委技术股。同年6月,武昌市工业科学研究所恢复为副科级单位。主要任务是开发名优产品和产品开发,以及设备改造和引进新技术。
1983年初,全县先后成立了农业、水利、畜牧、林业、多种经营、工业交通、食品发酵、医药等八个科技专业组。
1985五常市* * *各工厂企业设立技术部门,190有570个科技团体。所有农村乡镇都建立了农业科技实验站,村有农业科技室,村有农业科技组,经常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1983至1985期间,五常市* * *各类科技组织举办技术培训班241期,技术表演108场,技术交流469场,经验交流会112场,参加总人数。清朝的教育是封建礼仪教育,启蒙学校是私塾。乾隆二十一年(175和6年),在拉林镇建立第一所官学。五常会馆建成后,在县城(现五常镇)设立了两个学制为两年的教育所。
民国时期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五常市虽已普及官办学校(国学),但私学、私塾仍与官办学校并存。
伪满洲国时期,推行殖民奴役教育。当局为了强制推行奴化教育,严令取缔私塾和私塾,所有学校都增加了日语课。1945从9月3日开始恢复期间,学校因战乱暂时停课。
1946 65438+10月,民主政府成立后,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学校陆续开学,私立学校和彝族学校也相继开学。学校以新民主主义教育为内容,私塾、私塾仍以传统内容授课。建国后,教材以社会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教学科目不断调整,公办和民办教育迅速发展,学校网点布局日趋合理,民办学校自行倒闭。
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中小学教育和成人业余教育的发展,从事学前教育的幼儿园也在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迅速蔓延到五常市的农村,许多村庄开设了学前班。文化大革命期间,五常市的教育遭受了严重的残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在改革中蓬勃发展。
2009年投资1115万元新建教学楼5栋,修缮校舍18栋;示范高中建设得到加强,职业教育模式不断创新;2009年,我市参加高考人数创历史新高,345人进入重点院校,比上年增长15%,其中600分以上有70人。建国前,五常市的文化事业非常不发达。娱乐活动仅限于年份、节日或淡季。
五常市的刀雕钱、窗花剪纸、写对联、画龙画凤、编织刺绣等民间艺术,流传已久,传承至今。
1946县民主政府成立后,建立了文化管理机构,文化馆、新华书店、电影院等。相继建立,私人剧院逐渐收归国有。文化工作者也从当时的几个发展到几十个。
到1985,文化工作者超过300人。电影院、剧院、文化馆(站)、新华书店、图书馆(室)遍布五常市区,部分乡村还建有文化室、俱乐部和电影放映队。文化活动从简单的二人转、大鼓、秧歌发展到篆刻、书法、美术、摄影、音乐、戏剧、舞蹈、报刊、文学创作的综合文化体系。国有和集体文化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个体文化室和图书馆也应运而生。
2009年,五常市共有文化管理机构1个,文化馆(站)12个,音像娱乐场所57个。电视中继站35座,发射机动率4038千瓦,卫星地面接收站102座,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所有24个乡镇都实现了有线电视,有38,000个用户接入网络。1958,农村合作社成立,人民公社相继建立卫生院。
1958至1960,五常、拉林、何山三镇分别建立集体所有制镇卫生院,6月1972更名为镇卫生院。
1962 165438+10月,五常镇医院一分为三,成立五常镇卫生联合医院、五常镇朝鲜族国民健康中心、五常镇口腔防治所。把常山卫生院变成集体所有制单位。剩下的六个全民所有的公社医院的“三权”下放给了公社。
1968经省卫生厅批准,将小山子、山河屯、卫国、冲河四个卫生院改为区域医院。
1969年,五常镇朝鲜族保健所和五常镇牙防所合并为五常镇医院。
1971分别在新划分的营城子和宝山公社建立集体所有制医院。
1975五常镇口腔防治所划归镇领导,仍为集体所有制单位。1978,三权归卫生部门。
1978至1979,撤销卫生院革命委员会,实行院长分工负责制。1984机构改革,原公社卫生院更名为乡镇卫生院。小山子公社重建镇制,更名为小山子中心卫生院小山子人民医院。
其他医疗单位: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县内大部分工矿企业和企业都建立了职工医院(所)。在1952年,建立了1个商业保健中心和2个工业保健中心。
1956年,武昌、拉林、何山中学、拉林师范学校建立校医院。
1963五常粮库、米厂、酒厂、运输公司、木工社、铁西砂厂、建材厂、房地产等企业建立卫生所。
1970省儿童医院、结核病防治所等单位在北银河建立联合医院(称626医院),1972转入北银河卫生院。县职工医院里有武昌纺织厂工人医院。到1985年,有42个工业和其他医疗单位,有431名医务人员(347名卫生技术人员)。村卫生室391个,医务人员745人,联合诊所8个,医务人员19人,个体开业医生117人。校医4人,专职保健教师3人,兼职保健教师149人。
2009年,五常市共有卫生机构35个,床位1034张,专业技术人员1555人。五常市有农村卫生院251个,医务人员1个,个体诊所45个,拥有床位20张的个体医院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