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确定研究课题

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是教育研究工作的首要环节和关键步骤。这是因为课题的选择引导着研究方向,制约着整个研究工作和研究的价值。但现实中,有一些老师找不到研究课题,不知道如何选择研究课题,或者选择的研究课题是“伪题”而不是“真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选题来源、选题的一般步骤、选题的方法和策略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介绍。

第一,题目的来源

一线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研究群体,不同于专业研究者,其研究工作应主要围绕自身的教学实践展开。题目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教学问题是教师教育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

1.直接把教育实践中迫切的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把那些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变成研究课题。比如长期困扰教育界的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再比如学困生是如何形成的。学困生有什么特点?在教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困生的转化?学生厌学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什么关系?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问题几乎每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遇到,一直没有彻底解决。从这些突出的实际问题中提出课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直接提高教学质量。

2.从教学实践中的困难、矛盾和困境中寻找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从教学实践中的困难、矛盾和困境中找到研究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矛盾和困境,没有现成的成功解决方法可供参考。至少有以下类型的困难或困境:

(1)教师的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比如,教师希望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的教学设计,试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但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教学情境中存在师生、生生目标的冲突。例如,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指导思想出发,教师在教学中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但这种做法导致一些学生的作业跟不上,产生挫折感,最终厌学。

(3)教师与领导、同事或家长对教育教学有不同甚至对立的看法。比如,有些老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但身边的同事或学生家长并不认同,认为他是在炫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4)教学中存在许多“两难”问题。比如考虑到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可能会阻碍学生集体;关注学生利益,规范性很可能被削弱;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未必能实现。上述问题、矛盾和困境都可以成为教师的研究课题,教师可以在研究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走出困境,提高教学效果。

3.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

教师可以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研究课题。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教师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场景中,他们在现场感受教育事实,发展教育思想,提升教育智慧。教育场景是教育问题的源头和土壤。任何一个进入教育场景的老师对教育场景的真实深入的分析,都可能滋生出大量待研究的课题。

比如老师遇到学生,随口问一句“作业是怎么完成的?”这是一个“小”问题,不是“真题”,但只要学生给出答案,然后老师深入这个问题,继续和学生对话,也许就能发现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深层次问题。可能存在学习情绪、动机、能力等问题。在学生“完成度差”的原因中,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漏洞,教师可以对此进行充分研究。

因此,教师必须学会关注自己的教育实践场景,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认识到,大多数研究课题其实并不是来自于对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来自于教育实践场景。可以说,真实的教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的主要支撑,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场所。教育场景包含了大量甚至无穷无尽的问题需要研究。为了在教育场景中发现这些问题,教师需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和很高的敏感度。我们要能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抓住问题,甚至在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绝不放过任何一个能提出问题的细节和现象。

(二)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我们说教师的研究课题应该主要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放弃对理论材料的占有,不读书就可以做任何研究。事实上,教师有必要拥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并研究相关的理论文献。同时也是研究课题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1.别人的研究可以为教师发现研究课题提供启示。

通过阅读文献,了解别人的研究,老师可以找到自己的研究课题。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研究和别人一样的问题,但是阐述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的结论。比如看到别人在研究“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我发现自己可以在思考的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观点和结论,于是选择了同一个问题来研究。

第二,选择一个和别人的问题相似接近的问题来研究。比如,知道别人研究的“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问题,我选择“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的对策”问题。

第三,选择一个比别人更具体或更深入的问题来研究。因为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总会留下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同时,教育也在发展,解决一个问题往往会引发另一个新问题。比如素质教育,近年来备受关注,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在阅读了大量有关素质教育的研究文章后,我们会发现,目前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仍以理论研究为主,比较笼统和粗糙,与实践联系不够,尚未将相关理论与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在阅读研究成果时,教师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工作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将自己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联系起来。

2.教育信息可以为教师选择研究课题提供线索。

教育报刊和相关学科指南都反映教育科研和动态成果,揭示各种教育信息。教育报刊上有很多信息。经常阅读教育报刊杂志,可以从提供的教育信息中找到很多有价值的话题。孙云晓在《你的孩子快乐吗?文章”写道,“雪变成了什么?”一个孩子回答说:“春天到了!”这个答案多么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性,可以判定为零,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为水”。“树上有五只鸟。有人打死一只后,树上还剩几只鸟?”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个。”老师吓了一跳:“怎么可能?”孩子解释说:“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走了,剩下的三个孩子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感性的回答,也是一个现实的回答。但这不符合标准答案。这两条信息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项目指南也是为教师提供教育信息的最直接渠道。为了提高教育研究水平,有计划地开展教育科研,国家、省、市教育领导机构在认真分析全国和各省市政治、经济、教育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别制定了一定时期的教育科研选题方针和计划,为教育科研选题提供了依据。如各级教育科研领导部门经常以年度教育科研课题指南、五年规划课题指南、委托课题等形式提供一系列教育科研课题;哲学社会科学科研主导部门提供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指南,往往包含一些教育研究课题。教师可密切关注课题指南,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研究课题,并进行申报。

从教育信息中选题,离不开教师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目光敏锐,博览群书,善于经常积累和分析信息。因此,教师要及时掌握教育信息和教育动态,做好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提高从教育信息中寻找科研课题的能力。

(三)激发交流中的问题

教师可以从与他人讨论教育教学问题中获得启发,从而发现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并通过深入思考将相关问题进一步发展为教育研究课题。事实上,很多教育研究课题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提出来的。

首先可以从其他老师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中总结研究课题。你可以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很多信息,因为每一位老师都会在教育实践中积累很多经验和教训。比如有的老师对学生和蔼可亲,从不训斥学生。师生关系一直很好,教的课纪律好,学习成绩好。相反,对老师的管理很严格,但班级纪律时好时坏,学习成绩一般;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喜欢“跑题”,却深受学生喜爱。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非常浓厚。相比之下,另一位在教学上“有条不紊”的老师,却经常遭受“冷遇”,学生总是无精打采。这些经验教训要么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要么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负面影响。那么,这些教育经验和教训体现了怎样的教育规律呢?有些措施和效果之间有什么因果关系?如何从教育经验教训中提炼和揭示一般教育规律?这些都可以供老师提出课题,进行研究。因此,教师必须善于与他人沟通,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从他人的成就中汲取营养。

其次,不同理论观点的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冲突的对立面,为提出研究课题提供参考。不同观点的碰撞有利于拓展研究视角和视野。同时,只要选对角度,突出个性,就能选到好的研究课题。比如关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人持“教育的主导作用”论,有人持“环境制约”论,这两种理论都有很强的解释力,都可以“有理有据”。然而,这两种观点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和不一致。针对这一问题,有人对学校道德教育与社会道德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限定了学校道德教育的“主导作用”,探讨了社会道德环境的本质和发挥其效能的规律,明确了二者的性质、特点和关系,为改进学校道德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教师在选择这类题目时,一定要了解争议问题的历史、焦点和现状,客观分析各方的依据和不足,结合自身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广阔的教育领域,有大量的科研课题,也有多种选择课题的渠道和方式。以上只是教师日常工作中比较常见和方便的一些。只要你是一个兢兢业业的人,虚心学习,勤于思考,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二、选题的一般步骤

选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经历了一个从产生研究动机到选择研究方向,从默默无闻到逐渐清晰,从有了初步的研究思路到确立研究问题和明确研究目标的过程。选题应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调查研究,选择研究方向

确定教育研究的研究方向是选择教育研究课题的基础。一个研究课题的确定,往往是由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教育现象引发,产生研究的冲动,或者是通过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教育杂志、报刊、教育文献而受到启发,产生联想和教育研究意向。所以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往往不确定,对几个研究方向感兴趣。这时候就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相关课题的史实、研究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查阅资料和专家。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看出哪个研究方向更有价值。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吸收消化他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了解其研究程度和当前的研究动态,然后根据选题原则反复比较、认真考虑,看是否有必要和可能进一步探讨本方向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这个方向是否有更多的信息积累和研究基础?相比其他方向,是否有更多环境条件的优势。就这样,在了解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几个研究方向,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向并确立下来,专心于这个方向。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请教专家或者某个方向有研究经验的人,从中可以得到启发和借鉴,有时还要反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确立自己的主攻方向。

(二)总结提炼,确立研究课题。

方向确立后,就要把这个方向要研究的问题主题提炼出来,才能加工成有意义、准确、可行的题目。在实际研究中,尤其是教师初入教育科研领域时,或多或少存在着宽、窄、模糊选题等不当现象。因此,在进行有效的研究之前,教师必须对选定的问题进行提炼,以便形成并确立原则上正确且有可能实现的有意义的科学问题。具体策略如下:

1.缩减策略

也就是把宽泛的主题缩小到容易把握的层面。选题范围要与研究的时间、地点、研究人员和对象的数量、研究事件的数量相适应。对于过于宽泛的课题,老师可以考虑缩小研究对象的范围。比如“全国不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可以简化为“XX地区农村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另外,老师也可以考虑围绕研究问题的核心。比如研究人员数量有限,时间不长,缩小后问题依然宽泛,因为“校园文化”包含的因素太多了,有显性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也有隐性的校风、教风、学风等。如果老师觉得不能深入研究这么复杂的问题,可以拿其中一个来研究。因此可以简化为:“XX地区农村初中教师教学风格调查研究”和“XX地区农村初中课堂师生关系研究”等等。这是根据教育现实来集中研究问题。

2.扩张战略

那就是拓展和丰富了狭隘的问题,使之值得研究。狭隘的问题在于研究的主要攻击因素太小,或者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使得研究没有价值。对于老师来说,研究问题应该是小而不是大,但毕竟是研究。问题太小,就没必要研究了。比如“如何帮助XX同学提高外语成绩”就是一个具体问题。从这个问题中提炼出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从一个普遍的角度展开和丰富:“这个学生的外语成绩是不是经常不好?”班里其他人是不是这样,有多少,有没有同样的特点;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学不好英语”等等。通过这样的扩展和丰富,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细化为“初一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这是通过由表及里,由特殊性到普遍性对个别现象的细化。

3.分析策略

即分解复杂模糊的问题,或者分析模糊问题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简化和明确研究的问题。对于模糊复杂的问题,老师们往往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分析可以使问题的范围清晰、集中,是教师提炼科研课题的重要策略。

(1)分解问题。它是指将一个复杂的研究问题按照内在的逻辑体系分解成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小问题,使这些问题形成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在具体化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问题。例如,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中,研究者可以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一系列问题,如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语文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等。通过对研究问题的分解,不仅使研究问题更加清晰,而且有助于研究者使所要研究的课题沿着一定的脉络前进,由浅入深,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

(2)因果分析。是指分析问题的前因后果,发现问题的内在联系,从而全面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根源。比如某校的“成功教育研究”课题,就源于对“学困生”之间因果关系的深刻分析。“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有一种失败者心态:强烈的自卑感和自信心的丧失。这种心态源于学生在学习中的一次次失败。”因此认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困难,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心态,而改变不良心态最好的方法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功”。因果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找到问题的根源,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

(三)分析和整理,明确研究目标

课题确立后,需要明确研究目标。项目研究的目标是研究我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和将要取得的成果,即通过研究获得对一种教育现象及其相关现象的科学认识。研究一个课题,需要经过深思熟虑,明确研究目标,从而把握研究问题的内容和方向,成为界定研究范围的标尺。为了使研究目标明确,便于操作,可以从过程论和系统论两个层面对研究目标进行分解。

首先,从过程理论的角度来看,研究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称为任务目标、状态目标和成就目标。任务目标又称研究工作目标,通过制定研究任务书来表达,包括:研究的任务是什么,由谁来完成,如何完成,何时完成等。对于教育实验研究来说,状态目标是实验变量应用于被试后,旧状态发生变化后,研究者期望达到的新状态。成就目标是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研究完成后我们希望得到的综合成果。三个层次的目标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前一层次的目标是后一层次目标的手段。分层次设计项目目标简洁、实用、有指导意义。

其次,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有些综合题目往往有一系列的目标,要明确界定。应根据它们的关联影响和隶属关系形成多层次的目标体系,便于课题的研究,也有利于课题成果形成相对完整的有机体系。如“教师评教学生现状调查与分析”这一课题,有四个目标: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中教师评教的现状;分析教师评语偏离素质教育要求的原因;指出教师评语中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需要改变的方面;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显然,项目要达到的目标是明确的,目标是系统的,清晰的。每个子目标可以构思自己的研究计划,但必须服从大系统中项目总体目标的需要。

三、选题的原则和方法

(一)选题原则

选题原则是选题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其实质是为选题活动提供一些行为准则和标准。为保证研究质量,选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价值原则

选择的价值原则是指学科应具有理论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这主要表现在满足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和教育科学本身的发展。教育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决定的,也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需要研究者去探索和解决。通过教育和科研,中国的教育可以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科学的指导,少交“学费”,少走弯路。同时,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也要求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发展和完善。这不仅是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理论的指导性,加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也体现了人类对教育认识的不断提高。因此,在选择教育研究课题时,必须考虑教育事业的需要和教育理论的发展,所选课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科学研究本身是一种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探索活动,这就要求作为科学研究出发点所选择的课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理论本身发展的需要,有利于验证、批判和发展教育理论,完善教育科学本身的理论体系;它必须满足教育实践和应用的需要,有利于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于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说,后一方面的价值永远是第一位的。当然,从长远来看,无论是什么样的研究课题,都要首先指向其在教育实践和应用中的价值。即使着眼于教育理论的学术价值,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指导教育实践和应用,最终也会转化为教育实践和应用中的价值。

2.创新的原则

选题的创新性原则是指所选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创新性、原创性和突破性。选择前人没有研究过或研究很少的课题是创新,但从老生常谈中也可以做出创新的成果。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新的途径同样具有创新性。许多创新的新教育思想和观点往往来自于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或研究技术的创新。创新不一定是开辟另一块无人问津的“处女地”,而是要善于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科学研究总是在前人科学发现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在前人的高度上攀登更高的科学高峰。

总之,教育研究要取得创新成果,要在多方面进行创新:一是重视选题的创新。要从新问题、新事物、新理论、新观点、新经验中选题;要把握时代脉搏,从热点中选题;从独特的角度看问题,在处女地挖掘。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创新,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手段或技术,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一些研究方法。第三,应用创新,首次将一种已有的理论方法应用于教育领域。

3.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原则是指只有那些具备一定主客观条件的教育科研课题才有希望成功。选题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析课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可行性。从主观上来说,要分析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科研能力和经验、时间精力等。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要分析是否有必要的参考资料、资金、设备、时间、领导的支持、各方面的配合。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选题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身实力与研究课题难度是否相称。一般来说,中小学教师的选题宜小不宜大,宜易不宜难。课题大,涉及面广,因素多,周期长;难度更大,因为涉及的变量复杂,对研究者的主客观要求高。科研人员做不到,就半途而废。小课题,涉及范围小,变量少,对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要求相对较低,容易出成果。而且由于项目目标集中,能深入解决一两个理论和实际问题,其价值可能很大。特别是初步涉足教育研究领域的人,要选择那些范围窄、内容具体、难度低的课题,特别是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结合紧密、有条件、有成果、能直接应用于自身实践的课题。以后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视野的不断拓展,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或者综合性较强的课题。

4.科学原理

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指选定的研究课题必须符合教育科学的理论和规律,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依据。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必须遵循教育及相关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充分了解研究的客观条件。这就要求选题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应该建立在对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论证形成论题,避免主观臆想和盲目选题。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直接从教育实践中选取的研究课题,必须具有丰富可靠的事实依据和较强的针对性。第一,尽量选择普遍性的话题,少受个别的、特殊的教育现象的影响,这样更容易通过现象揭示教育科学的本质规律。第二,要选择具体明确的话题,边界清晰,范围小。另一方面,选题的指导思想必须正确、科学,选题要能纳入一定的教育科学知识框架或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