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有什么故事?

1,一袋干粮

这个故事讲的是13岁的红军少年小兰在随部队行军时,好不容易拿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桥照顾一个伤员时,不小心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到了河里被冲走了。

她坚持不告诉他们,因为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干粮吃。为了装作若无其事,她掏出一大堆野菜,塞进自己鼓鼓囊囊的挎包里。

不久,她的健康每况愈下。护士长发现她吃的是野菜和挎包里的“干粮”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都给了她一点干粮,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却不小。

这些小细节、小故事都能体现出红军战士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情...仅仅是13岁女生的小兰,却有着和男生一样的坚强意志;但是你懂得体谅别人。

当她没有食物时,她本可以伸手向她的同志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了沉默,没有告诉任何人。这一刻,她满脑子都是战友的利益,忽略了自己的难处。

对于重伤者,她本可以让他们自生自灭,但她没有。她无怨无悔地照顾一个伤员。一个小兰还是这样。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素质已经发生了变化。

2、战地女英雄

贺子珍身上嵌有17枚弹片。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批特殊人物,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

饥饿、疾病、血战和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的前进。这群可亲可敬的女英雄,一路走过弥漫的硝烟。1995年冬天,他和作家董村走遍北京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

这是一份非常辛苦的工作,消耗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们仍然乐在其中,因为每一位受访者都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他们,激励他们,感动他们。

虽然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女红军战士大多已经去世,但女红军在漫漫征途上留下的美丽故事,依然是那么的悲壮感人。

1935四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刚刚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牌。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作响,突然从山后飞来,其中一架迅速俯冲下来,一颗凶狠的机枪子弹迎面扫射,三颗炸弹落在休整营上。

战士们迅速蹲在路下、沟里、坡上。高高低低的地形掩护了一些人,但可怕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不能动弹。

贺子珍原本藏在路边的一个山脊下,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来撤离担架。这时,一颗炸弹投了下来,她身边突然升起一股烟...敌机飞走了,枪声和爆炸声停止了,烟尘渐渐散去。贺子珍的身上满是弹片,军装被鲜血染红。

紧张的救援开始了。卫士们骑马来到总卫生部,请李治大夫给贺子珍治病。李智贤给贺子珍打了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她的头部、上半身和四肢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一的弹片。没有任何麻醉,手术开始了。

贺子珍疼得直冒汗,眼里噙满泪水,但他坚持不说。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一取出,但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永久纪念。

3.雪山和小太阳

故事时间:65438+6月0935地点:金笳山脉。金笳山脉被连绵的山脉和白雪覆盖着。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呼啸而过,雪山似乎在冰冷的空气中颤抖。前进的队伍有点慢。

寒冷、饥饿、稀薄的空气在袭击着这支强大的队伍,许多战友在这片让神明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突然,雪地里响起了一首充满活力的歌曲:金笳山高啊高,坚持住,胜利!雪山上空阳光明媚,嘿!阳光温暖,士兵们笑呵呵地走着...歌声穿透雪地,驱散了寒冷和疲惫,给前进的队伍带来了温暖。

大家抬头一看,山坡上一个红色的小身影正在跳舞,唱着歌,手里还挥舞着快板。快乐的身影就像跳动的火焰。

“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士兵们笑了。这个唱歌的女兵是红军队伍里的一个小卫生员,没有人知道她的名字。一路上,小女孩把行军的故事编织成歌谣,激励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

爬雪山的时候,小女孩比较瘦,姐姐怕冻着,就给了她一件自己穿的红色毛衣。她非常高兴。她穿着这件大及膝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载歌载舞。鲜红的颜色在雪地里格外耀眼,所以大家都戏称她为“小太阳”。

队伍接近山顶,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困难。很多战友因为疲劳和饥饿坐在雪地里,这一坐就成了冰雪雕像。

红色的毛衣抵御不了寒冷,“小太阳”的脚步越来越慢。突然,她停了下来,一个受伤的士兵坐在路边,把头埋在怀里,好像在打瞌睡。在这里,停顿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摇着他,士兵只是咕哝了一句,“冷,冷……”队伍继续缓慢前进。

突然发现队伍里少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到处搜查。在山坡的雪地里,他们看到年轻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

她只穿着薄薄的军装,小脸上没有一丝血迹。在担架上,士兵们找到了那件大红毛衣,它穿在一名受伤的士兵身上。

受伤的士兵流着泪回忆说,累了就坐在雪地里,感觉有人拼命拉他。对了,他听到一首歌。他说那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翻越雪山天晴,嘿!阳光温暖,士兵们走了过来...所有人都沉默了。

受伤的士兵脱下他的红毛衣,庄重地把它放在雪地上。它像一个女战士幸福的微笑,在茫茫雪原中舒展开来。抬头望去,峰顶已经微微放晴,太阳是红色的,照耀在洁白的雪地上,反射出一片金色的光芒。穿越岁月,70年前,许多美丽而壮烈的故事依然历历在目。

曾经有一个小女孩,她爱唱歌,快乐地走在这支雄壮的队伍里。她唱着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士兵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了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们忘记了痛苦,开心地笑了。

她曾经为一件普普通通的红毛衣欢欣鼓舞,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连同生命的希望和力量,都给了战友。她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扩展数据:

长征的起源:

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长征”、“千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 10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施战略转移后,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红军总政治部发布的指示和命令,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

同年6月5438+065438+10月,中国* * *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 * *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作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伐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概念。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向黔北工农汇报》一书中,首次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

5月,朱德盛赞“中国红军长征”,首次提出“长征”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也从“万里”逐渐增加。

1935年8月5日,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中国军队的一万八千里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国会议上作出的《关于张同志的错误决定》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多里的长征”。

65438+10月19中央领导的陕甘支队(改编自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到达陕北吴起,胜利结束长征。同日,毛泽东指出,红军的长征“据红军团部的总结,最多走了两万五千里”。

165438+10月13中共中央在《中国生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华北和蒋介石背叛华北的宣言》中明确指出: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以上的长征,经过十一个省穿越中国的疆域,以顽强拼搏一年多的精神,终于到达中国西北,与陕甘两省的原红军会合。

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文献记录。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千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逐渐成为65438到1936战略转移的专用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