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祭祀黄帝的步骤!!
温楚水
“文革结束后,都是9点50分开始的。”66岁的黄帝陵基金会副会长韩伟说,“黄帝陵祭祀的开始时间是‘九五’的意义,这表明祭祀是皇帝级别的,这个级别的祭祀在以前的朝代是国家级别的。”
2004年4月4日,3000名中国各界人士聚集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一公里的乔杉山顶,祭奠被视为中华民族“人类始祖”的公孙轩辕,也就是著名的“黄帝”。
265,438+065,438+04年前,这里也是军乐四起,满山彩旗飘扬,47岁的汉武帝刘彻率领65,438+08,000名汉军将士祭奠黄帝——这被认为是历史上祭祀黄帝人数最多的一次。但“历代黄帝陵礼仪中最完整、最系统、最隆重的仪式是今年。”韩伟说。
韩伟曾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一年多前,他被任命为黄帝陵礼仪研究专家组组长。他和历史、考古、绘画、雕塑、乐舞、美术等方面的专家一起,为沈嘉年间的黄帝陵祭祀活动制定了一整套礼仪规范。
“关于黄帝的记载很零散。《竹书纪年》、《穆传》、《资治通鉴》、《五帝史记》中有比较集中的介绍,更多的记载散见于百家争鸣的书籍中。”韩伟查阅了从商周到明清的黄帝陵祭祀的相关记录。“当时,非典正如火如荼,”韩对说。他们跟随黄帝的脚步:专家组分赴鲁冀豫湘陕,考察了新郑(有熊国)的黄帝故居、颜地陵、曲阜孔庙、姚笛庙、后土庙,甚至关帝庙。这些地方都有或大或小的祭祀活动。专家组记录图像,与当地人交谈,发现很多地方都建有供奉黄帝的雕像、祭坛和寺庙。在名称、程序、仪式和季节方面没有固定的模式,而且是任意的。“由此可见规范黄帝礼仪的必要性。到非典结束时,我们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总体方案和九个分方案。”
专家组制定的祭祀仪式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祭祀必须是皇帝级别的。韩伟说,民间祭祀非常自由,三五成群,没有规模和议程,没有等级之分,凝聚力不足。
第二,展现民族文化优秀的一面。“把传统文化最好的一面给大家太麻烦了,比如放弃烧裱糊和纸,在正厅烧烧烤,太麻烦了,”韩伟说。“目前民间祭祀乐舞的题材多为婚丧嫁娶,或在祭祀时找当地戏班唱戏,用那些筐、篮、案作为祭祀器皿...这些也应该取消。某种程度上,这不是一个文化范畴。”
第三,保证整套礼仪的完整性。各方面都要参与控制各套礼仪组合的整体效果,比如整个祭祀现场的色彩控制。“如果你不控制它,只要拉一个广告气球或横幅,所有的商业广告都会上升。”
外国人开枪是一个传统。
2003年7月,专家组的方案在北京进入专家评审阶段。初步追悼程序为12:全体肃立;鸣礼炮;尊重和演奏祭祀音乐;牧师就位了;祭祀到位;尚香奠酒;专用花篮;念悼词;鞠躬鞠躬;乐舞祭祀;仪式完成了。按照北京学者的说法,鸣炮34次是不合适的,因为礼仪上的鸣炮源于西方传统——过去海洋国家的舰队在到达他国港口之前,将炮膛内剩余的炮弹全部敲掉,用隆隆声来表示和平。随后,“敬礼”改为“敲钟击鼓”——击鼓9次(9是中国礼仪中最高的数字);此外,取消的程序包括:熏香,奠酒,以及每个阵列的程序分别到位。这样,仪式程序就变成了七个:都站着不动;鼓和钟;专用花篮;念悼词;三鞠躬;乐舞祭祀;参观寺庙。
再造青铜礼器
祭祀器皿是所有仪式环节中最受关注的。没有专家反对使用青铜礼器——青铜器和文字、礼仪、城市被列为古代文明的四大要素。负责礼器的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振峰说:“青铜器用于礼器是在周朝,青铜用于历代礼器,包括明清,样式都是从商周开始仿的,不迟于战国。据唐宋文献记载,当时国家铸造厂专门仿制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分发给全国各地的祭祀场所。”
所以,问题都集中在复制什么样的青铜器上?田字级青铜器的规格是什么?
专家组在前期调查中发现,各地的祭祀器皿体积较小,颜色灰暗,组合混乱,质地各异,礼仪旗多采用明清戏剧道具,他们认为“缺乏严肃性”。
吴振峰介绍,这次在Xi安的一家公司铸造了55件青铜礼器,耗资200万元。丁、桂分别以和安出土的青铜簋为原型进行摹仿。他说:“临摹铸造的时候,只有一两件是实物量的,其他的几乎都是照着照片做的。比如最美的牛鼎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只能通过对比照片复制。原来的高度只有30多厘米,我们把它放大到了近两米高。”
吴振峰说:“据《李周李逸》记载,王公祭祀用七鼎六苇,大夫用五鼎四苇,士用三鼎二苇。只有国家最高级别和皇帝才能用九鼎八苇祭祀。”在这次祭祀中,象征土地和国家的九个青铜鼎被放置在轩辕殿和黄帝雕像前。
为了与其他礼器相区别,突出时代感,每件青铜礼器上都刻有“庆我先人,德永存,唯我中华,刚而强,平九州,富庶小康,繁华昌盛,以祭永享”的字样。《黄陵祭仪,沈嘉年春》,作者吴振峰。
在这件为黄帝陵制作的青铜礼器中,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就是其中的一颗星星。“编钟是目前最好的,按照原作仿制了65件,花了200多万。”吴振峰对曾侯乙临摹战国编钟赞不绝口。“每个编钟上的铭文都是用黄金做的——就是在制作过程中,把编钟上的文字位置凹进去,然后用黄金铸造,把黄金压平需要10。
曾侯乙编钟20多年前在湖北随州出土。这是中国出土的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编钟,重5吨。最大的编钟高约1.5米,重202公斤。在黄帝陵的整套礼器中,它被称为“最珍贵的”(相对于编钟,有32件仿江陵的彩石编钟)。
编钟制作人、湖北博物馆马叶平说,这是一套改写了世界音乐历史的编钟。在之前的一般理解中,中国古代的音乐只有五个音,而这套战国时期制作的编钟不仅有六个音和七个音,甚至有十二个半音,与国际通用的c大调处于一列。在以前的乐器中,每个振动基频只能产生一个音调。战国时期,工匠通过编钟的瓦形改变振动方式,使其产生不同的音调。每只钟的每个击弦点都刻有音名:宫、上、角、签、羽、签变、宫变等等。
曾侯乙编钟上的花纹相当复杂,需要几十个步骤才能完成模具周转。主要程序是:硅橡胶模具-蜡模-硅溶胶-铜填充:首先用一块国产硅橡胶在曾侯乙的编钟上翻模。这种材料是中性的,对金属没有腐蚀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模具周转造成的收缩率。然后把硅橡胶做成蜡模,用耐火材料把蜡融化,留下一个空壳,再往里面倒铜水...
“编钟上的一些装饰图案比头发还要细,每一次复制过程都不可避免地会稍微削弱编钟的造型,”马叶平说。“况且编钟不同于一般的青铜器,除了复制形制,音色和音阶也必须相同。所有形制抄好后,要根据青铜器的物理特性进行精细调制,改变每个编钟的粗细,尽量减少音点误差。”
马叶平说,这次在临摹的每一步都加入了一些不方便透露的新技术,最终临摹得相当不错——编钟临摹的形状误差允许范围是2%,这次控制在65438±0%;大钟的音色误差允许范围是正负12分钟(一个非常专业的小提琴手对音乐的最高分辨率是5分钟,这是一个普通人根本分辨不出来的差别),而这个复制品的最大误差是-4分钟,钟昀呈的乐谱误差甚至在正负1分钟之内,80%的编钟误差指数是0。
黄巾:从汉文化中寻找灵感
围绕黄帝陵祭祀设计的各种子方案中,服装设计难调。起初,一些专家设计了模仿汉朝的牧师长袍,但北京的专家认为长袍看起来很有宗教色彩。还有一个问题是,参加祭祀仪式的人有3000多人,有胖有瘦,高矮不均,很难让每个人都穿上合适尺码的衣服。
成千上万的朝拜者的衣服,在颜色和服装造型上必然会有差异。为了达到整体统一的视觉效果,满足现场气氛的需要,Xi安美术学院负责服装设计的教授张莉设计了一条长180cm的黄色围巾。它的优点是满足视觉统一性,佩戴方便,可以留作纪念,不受季节气候和高度的限制。
张莉说,她的设计总体上受到了汉代文化的启发,考虑到了地域特色,并用汉代的瓷砖和画像砖等装饰图案进行了装饰。她认为黄色是最适合人的颜色。早在《易经》中就被人称道,到了汉代更是备受青睐。从此成为中国皇室的专属宠物。黄色象征传统文化,代表阴和地,这与祭祀现场代表阳和天的红色正好吻合,更何况是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祭奠“黄”帝。
据韩伟介绍,Xi安第三印染厂有关部门为此次活动订购了4000套祭祀围巾。
音乐、舞蹈和歌唱
对于乐舞的方案,陕西省评审会提出“希望舞蹈演员的尺度要考虑礼仪问题”。像这样精致的设计在祭祀乐舞表演中随处可见:乐舞歌曲出自120人的大合唱,象征12亿中国人民;古装舞者走12步祭拜,象征一年12个月;表演者有365人,象征一年365天。
身着古装的表演者来自陕西歌舞剧院、xi安音乐学院、第四军医大学、黄陵县中学,他们或唱或跳,让节日的时空有了一种错觉——《祭祀乐舞》主编王红说,上一次这样的乐舞祭祀黄帝,是在2000多年前。
古代祭祀在《黄陵县志》中有记载,有歌词和乐谱,但乐舞这一仪式程序非常罕见,民国时期甚至不存在。王红说,那时候祭祀只用天天流传的中国民乐演奏,比如唢呐。其实歌舞祭祀是最高规格祭祀中非常重要的一道程序。说到专门为祭祀黄帝而设计的祭祀乐舞(包括唱歌、跳舞、音乐)的主题和形式,王洪认为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王洪说,这次主要是从传说中记载黄帝时期乐舞的云门中寻找灵感,也参考了半坡时期的纹饰、殷时期的岩画等古代图腾。“给一块石头一巴掌,百兽齐舞”(《尚书》),“三人操牛尾铸脚唱八首”(吕春秋古乐)。这是古代最早的图腾崇拜,也是最早的舞蹈形式。
“在视觉内容和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完善后,一进陵墓,背景音乐就开始指挥你的情绪。”负责创作黄帝祭祀音乐的国家一级作曲家崔说,“以前祭祀现场都很乱,各种声音像手机,要创作背景音乐,优化祭祀环境。”
崔一生创作的音乐有三个部分:祭祀音乐、背景音乐和乐舞音乐。《黄钟轩辕颂》的主要音乐素材来源于中国最古老的戏曲——秦腔和腔,具有广泛的民间基础。他在创作中将两者结合起来,并进行了变化。背景音乐以优化环境为主,温馨略带女人味,讲述古代故事,如《曲水之歌》,表现黄帝妻子雷祖水边养蚕的场景,而《轩辕古柏》主要改编自宝鸡西马调;乐舞音乐最为生动,崔用盘古、洛川、陕西、韩城等地的材料重新整理了鼓乐。
正如王洪所料,祭祀仪式的高潮出现在乐舞的最后一个乐章“龙翔”——乐舞结束后,一条56米长的黄龙(象征56个民族)在3000名华夏子孙的头顶盘旋两圈,飞了出来,令现场观众动容。陕西电视台的王伟林说,这象征着黄帝控制龙升天。当然,这是传说。没有人事先知道龙放出来后会飞向什么方向,飞成什么形状。这是一个悬念。放好后,我看到旁边的绳子卷起来,随风散开,同时飞向乔杉的最高峰龙宇阁。“这似乎是天意,我们觉得很幸运。这是祈祷带来的好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