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二维码获取完整答案(生活观察|答案照片)

电话一点,答案就来了。近年来,照片搜索App已经成为很多在线教育平台的引流工具。“用户体验”越来越好,让很多学生群体高度依赖。与之相伴的,是一场持续升温的争议:这类App到底是帮助孩子学习,还是助长他们的惰性?

一些专家和教育工作者认为,目前照片搜索App的功能仍在不断升级,在学生中的普及率持续上升。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反思其作用,规范以推广为卖点的营销推广。

真的是学习还是抄作业?

“如果作业有问题,拍拍它的脸”和“小猿搜索一个问题,拍拍它,学习它”...对于互联网时代的中小学生来说,各种搜索app让作业习题的答案触手可及。

“遇到不会的问题,拍一拍,答案就出来了。现在真的离不开它了。”上海浦东新区的一名中学生胡毫不掩饰自己对这类应用的依赖。他说虽然心里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

“学校一般不让用,但回家还是可以用的。”胡说,班上几乎每个学生都配有手机,手机里至少有两三个搜索app。

湖北武汉某中学高三学生黄梓琪说,高中的习题集一般都配有答案,做完就可以批改。当你遇到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时,你通常要思考它。实在想不出来再用搜索App看解题过程。“但在那些自制力差的同学手里,搜索App很容易成为他们的抄袭工具。以前没有App的时候他们抄同学,现在用App抄更方便了。”

对于在线教育平台来说,图片搜索App因为用户粘性高,是一个“引流武器”。各大平台不断升级功能,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比如一款名为“快速作业”的App,无需学生拍照搜题,只需扫描教材条码,就能轻松获得整本书的答案分析。有一款“拍拍题”App,号称已经签约清华北大100“解题官”,提供在线“免费解答”服务。

学生“愿意”,老师家长担心

对于很多家长和老师来说,学生对照片搜索App越“热心”,他们就越担心。

——搜索答案,搜索思维能力。“不能说讨厌,但绝对是弊大于利。”凌宣璐是上海市普陀区宜川中学的一名教师,她是一名初三班主任。对于这类app,她和同事的态度很坚决——“一刀切”禁止学生使用。

“交作业时,80%的学生做得很好,但到了考试时,50%的人往往很多题都没掌握。”凌说,目前的教育定位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多学生直接通过搜索App得到答案,根本没有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老师也很难判断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大学生兼职挣钱,答题水平参差不齐。采访中,学生、家长和老师普遍反映照片搜索App的正确率不尽如人意。上海一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郭燕告诉记者:“辅导孩子学习时,学校里‘高架’的数学题有时候不太好,需要参考搜索App,但时间长了会发现这类App的答案不一定正确,估计错误率在10%以上。”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推出“话题拍拍”等兼职答题服务,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可以通过“抢单”答题赚钱。由于回答者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回答不正确,对学生有误导。

——搜题是假,上网是真。“每天放学,我都说要搜题学习。我手机用了三四个小时,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对于孩子最近的异常举动,河南焦作市一名初三学生的家长有点担心。

据安徽宣城市李桥中学老师杨胜美的观察,不排除有部分学生确实想学习,但以搜索为名获得手机控制权的学生绝不在少数。

面对技术这把双刃剑,思维训练比获得答案更重要

“好的教育是一种缓慢的成长,让你可以发呆,可以突发奇想,而不是在一个标准化的竞技频道里不断刷分。”法学教授罗培新认为,照片搜索App省去了学生沉思的痛苦,但也消除了孩子真正的快乐。

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党委书记陈宏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怎么用。对于自制力弱的孩子来说,近几年出现的照片搜索App的负面作用肯定大于正面作用,容易导致懒惰,形成抄作业的习惯。

“我们不允许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此类app,也不鼓励他们在校外使用。但同时也要考虑客观情况。比如家长可以从App上参考一些解题流程,然后帮低年级的孩子做作业。”陈宏说,好的教育包括引导和陪伴。除了老师,家庭也应该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吴尊民认为,“解决问题”作为教育过程之一,不仅仅是得到一个答案,更是思维方法的训练、意志品质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很多人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最后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会有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就是这个原因。

受访专家表示,照片搜索App标榜“拍照”,不断提升所谓的“用户体验”,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规律。可以说App回答越快越好,越容易助长自制力差的学生的惰性。同时,教师很难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容易导致教学不准、失焦。

“能做的永远不做,能想的永远不做。这应该是一个学生在解题中真正学到的东西。”吴尊民表示,对照片搜索App的规范约束要形成多方合力。学校要告知家长此类app的弊端,引导家长有限度地合理使用;家长也要逐渐转变心态,少一些在刷分、提分等营销上的急功近利。

记者:何欣荣、吴振东、胡洁飞

漫画设计:新华网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