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木门记忆
说实话,也许,小镇和其他山区小镇一样,因为地形条件的限制,其实很小。她生活在一个群山环绕的山谷里,北面是李寨嘴,南面是青龙村,西南面是山清梁,西北面是石家梁,东面是双桂山。自古被称为五马奔谷之地。我想,如果中国的长江从此流淌,将永远没有一个小镇的容身之地。
小镇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三河在此交汇。在猪市坝的河中央,有一句话叫三县一脚。民国初年,广南、巴三县均设团区、学区:联防团局(被群众讥讽为一街三团部)和广南、南巴联木门高等小学堂。
镇上的房子都是沿着小河建的,以前都是木制的,现在老街上还有很多这样的房子。河里的水已经流了很多年,最终流向哪里,从来没有人研究过。因为周围的山比较突兀,夏天暴雨,山上的洪水全部涌进河里,有时候淹了整条老街。老街不知被淹了多少次,水退了。人们清理了屋内外和街上的污泥和杂物,又开始在镇上生活了。
无人机航拍小镇,鸟瞰全景,清澈的河流贯穿其中,群山环绕,松柏苍翠,农田星罗棋布,小镇仿佛置身于一个僻静的地方,小镇真的很美。
这个城镇有许多年的历史了。南朝梁武帝时期(公元525年)设立木门县,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建国后设立董藩专区公署,1986年8月7日撤区建镇。
由于该镇处于三县过渡地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曾经有一匹铁马和一把剑。三国时期,诸葛亮用了一招,魏延诱兵,张飞伏击,在木门射杀魏国大将张合及百余部。现在和真北部的小地名是社和平和火西沟,大河口的展颜街从三国时期就开始使用了。多次在木门前作战,兴亚村的张(据说张飞和张合单挑,张飞马上就在),木门寺对面的德胜山,两河口镇方向不远的红石滩(据说士兵的血把河里的石头染成了红色)也是证据。唐宋明清时期,这里是古战场。
1933年,红四方面军从通江(南)(中)撤出,在木门停留一年多,与数倍于自己的军阀激战。1933年6月28日,著名的军事会议——木门会议在木门寺召开,张、陈昌浩、许、王树声、李先念等100余人出席。木门会议的意义仅次于遵义会议。现在原址重建的木门寺位于青龙山半山腰。在老街的东端,有一座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的贞节牌坊,牌坊上镌刻着红军16宣传标语,“赤化全川,工农专政”等字样十分醒目。牌坊上有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红三十军政治部的签名。
还有唐朝才女、皇太子上官婉儿、木门寺太子李习安的故事。公元684年,上官婉儿去霸州拜访李习安,当她来到这里时,她听说王子被杀了。她在木门寺旁李习安曾经翻书的石头上建了一个亭子,上面镌刻着米仓绿米仓绿,夕阳哭如怨。瓜藤瓜巢潮起潮落,不似'诗当我在方,我思念太子。从上官婉儿的诗中可以看出,李习安的命运是悲惨的。
解放前,木门是是非之地。当时木门周围几股势力的土匪都盯上了木门。从双桂山到双河的土匪头子吴,占领青龙村的土匪头子于,控制丹青梁到化龙崖的土匪头子邓延庆,教场坝的强盗何玉贤,石马场的强盗,手里都拿着枪。木门院子不堪。据老人说,土匪什么都敢杀,什么都敢放,什么都敢抢。
当然,小镇里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悲壮、凄凉、悲壮、刺激.....都随着河水的流动而逝去。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这个城镇非常热闹。木门院子是南江的和平、双桂、九鼎、旺苍农建、化隆、九龙、苍溪回龙、黄茅的农贸交易中心。每到赶集日,镇上就挤满了人,从这条街到下一条街,从下一条街到那条街,你得用一个挤字。中街铁牛社生产的农具,如锄头、镰刀、竹织帽、簸箕、背包、竹扇、布匹、商店里的日用品,传统而奢华,都是那个时代的象征。尤其是老人民市场,带着大喇叭的市场收税员给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民市场里有大米,小麦,烟叶,红薯,土豆,腊肉,各种各样,在家里叫卖,砍价,谈心...比现在城里的夜市还要热闹热闹。我小学同学的父亲是米商,做米生意发了财,早期是为数不多的万元户。
市场里除了人多,生意也很红火,餐馆从早到晚也很火爆。说起餐馆老板刘发福,大家都知道。早赶到现场的人会挤进街边的餐馆吃早餐,晚赶回家的人如果不小气也会挤进餐馆蹭一顿甚至被白酒熏晕。下馆子吃饭,吃个稀牙祭,对于钱多钱少的农民兄弟来说,是常见而不寻常的事。木门醅、董藩烩菜、小笼包、董藩馒头、花卷、麻花都是木门的名吃,是孩子的菜,也是大人的菜。现在提起这些,我就流口水。大热天的,木门泥泞,加了凉井水喝下去就是凉字。百货大楼对面,有一个在十里八巷享有盛誉的孤寡老太太李书祥卖的皮蛋。木门街那段有一个王和尚,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每次都是赶集日,免费为农民朋友提供开水和凉茶。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2001年冬,享年89岁。
木门上的烟花爆竹、唢呐、舞狮、秧歌,在县城很有名气。春节期间,玩烟花和放鞭炮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事情。正月初一,在大街上看舞龙舞狮表演也是很多人的兴趣和乐趣。
我的中学生活是在一扇木门里度过的。董藩中学建在长镇北郊的孙家坟森林里,靠近长镇后街的一条窄路。当时和同学一起在河里洗澡,有一次洗到背上差点被洪水冲走。记得一次双桂山和青龙山的春游。馋街上的扁铁锅上的花卷、馒头、煎饼,曾经在供销社、铁牛社、粮库、猪市、竹市的河坝里溜达过,但这些都在完成了历史使命后消失了。粮库的房子还在,估计只是储粮功能。区公所和区公所已不存在。据说木门内有宇文宫(现小学教职员工宿舍)、万寿宫(现市场)、文昌宫(现粮库)、关帝庙(现新街口)四座寺庙,久无遗迹可寻。
木门小院,浓缩了历史,反映了社会生活。现在街上赶着多年前的木门院子的人明显少了,街内外盖了很多新房,还增加了几家大型超市。广巴高速公路也穿过该镇...木门院子在历史的进程中一点一点的变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