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考上了中学。
无论是成长还是爱情,路遥的作品中都有人物生活的元素。那么,路遥是根据自己的经历写的《平凡的世界》吗?当然不是,但他的经历恐怕比小说里的坎坷一点。
为了谋生,路遥七岁就被送人,那是他一生的痛苦。
路遥出生于1949 65438+二月,老家是陕北最穷的地方:清涧。住土窑,种黄土,收不到下一顿饭,这就是路遥出生后的生活现实。
当时中国的计划生育还没有开始,路遥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其次是三个弟弟和三个妹妹。那是一个糟糕的日子,很多孩子围在一块有点薄的场地上。要说最现实的事,那时候养个活孩子也不丢人。
但是,路遥还有个叔叔。虽然他比父亲早结婚,生了三个孩子,但无一存活。当然我也没有饿死,当时也是无药可救。于是,为了住在叔叔家,减轻家里的负担,路遥的父亲把七岁的他收养给了叔叔。
这是路遥非常不能接受的事情。毕竟他七岁了,农村的孩子管了很久了。在这个年龄,他什么都知道。你可以想象一下,突然送出去到别人家,叫父母的心理感受。
而且为了生计,舅舅婚后和妻子搬到了离清涧200多里的延川。路遥收养了叔叔一家,意味着从此很难见到亲生父母。
来到舅舅家,路遥挑起了他在家里干的活,放羊、割草、下地、运粪。但是,叔叔阿姨对路遥很好,在他该上学的时候,甚至还借了东西给他报名。当时姨妈叫路遥早起,亲切地说:“儿子,上学去。”
这句话一直温暖着路遥的心。也许就在这一刻,他从心里接受了叔叔阿姨是父母。
虽然路遥在这个家庭的学习并不顺利,但小学毕业后,几经波折,他还是能够继续读中学、高中,甚至大学。但这比他自己的出身家庭幸运多了。毕竟出身家庭的孩子那么多,他是不可能去上学的。
只有这一件事,路遥应该感激叔叔一家。但被送人,永远是一个人内心不可磨灭的痛,对于路遥也是一样。后来他在医院奄奄一息的时候,蜷缩在病床上,说的却是:“爸爸妈妈还是不能走,爸爸妈妈在接吻。”
这种痛苦比疾病还要痛苦好几倍。一个人只有在最绝望的时候,才会想到自己心里最有想法的人或事。路遥从小被人送人,就算长大成功了,他不会为此难过吗?
好不容易学了点东西,写了个名字,老婆却不想安定下来。他至死都无法理解。
然而,路遥年轻时失去父母并不是最痛苦的事,而是他中年结婚成名后,妻子要求他在病床前签离婚协议的现实。
路遥的妻子叫琳达,两人相恋六年,感情非常好。琳达作为一个在北京下乡的知青,在别人都回城的时候,毅然决然的留在了丈夫身边,可见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
然而,这样的一段爱情,为什么最终却分道扬镳了呢?这也是困扰路遥的一件事。所以,去世前两个月,他还在病床上哭:“我老婆为什么跑了?”
为什么琳达如此坚决地要离开姚橹?这恐怕就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句话吧。那时,路遥还在上高中,他爱上了一个名叫林鸿的知青。而且,在林鸿面前,路遥感到自卑。
正因为如此,当路遥得到招聘名额时,为了讨好林鸿,就把名额给了她。
路遥没有想到,成为工人的林鸿很快就给他写了一封离职信。路遥看完信,当场泪流满面。这是他的初恋,让他尝到了苦涩。
幸运的是,他很快遇到了琳达,最重要的是,琳达从心里爱着路遥,崇敬着路遥。所以在琳达单方面付款的情况下,他们有了后来的爱情。
当时路遥考上了延安大学,家里没有钱给他,但琳达从各方面资助他。
结婚后,路遥和琳达生下了女儿路明明,这对路遥来说是一种喜悦,对创造力也是一种促进。第二年,路遥凭借《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然后他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就出来了。
写作看似很闲,但是收集素材,寻找创作灵感,需要时间和金钱。为了创作,路遥把家里的一切都留给了琳达,甚至照顾养母。
琳达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全家人的生活都靠她,甚至包括经济来源。为什么?当时路遥名气很大,家乡的人难免会来求助。有人说,当时的路遥就像一匹大马,拉了太多人。在这种情况下,琳达不得不帮他振作起来。
也许只是为了生活和创作,路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写作和家庭上,唯独忽略了琳达。没有交流,甚至没有沟通,这让琳达无法承受生活的重压。从小吵到离婚,成了琳达的终极目标。
后来人家劝琳达不要离婚,她说:“你们都说我不好。你知道我是怎么熬过这些年的。谁来替我想想?”
最后,路遥离婚了,去世前三个月。离婚后,琳达一次也没去看过姚橹。也许是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多年的抱怨下,她的心已经死了。路遥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但他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给了琳达怎样的婚姻。
看到路遥这样的生活,真的让人感触很深。小时候离开了亲生父母,挣扎着上了大学,中年却大病一场。和妻子离婚期间,最后一个人孤独的死在医院。
这一年,路遥才42岁。他在盛年本该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却带着一腔不甘和痛苦离开了。他的生活是多么的凄凉和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