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日期、习俗和起源
其实端午节的由来一直都不一样。有些人认为这是为了纪念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一票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在古代,这个节日是消毒和避免流行病的日子。根据文献中的记载和许多代代相传的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邪月”,五月初五为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流传着许多驱邪、消毒、防疫的特殊习俗,如插普洱艾叶、饮雄黄酒、祭祀五位瘟疫使者等。
汉服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节,英文是Dragon Boat Festival和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女儿节、午时节、五月节、艾节、端午节、崇武节、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节、诗人节等。段的意思是“开始”和“开端”。初五可称为端午,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在农历中,地支标志着月亮,阴建在正月,二月为基,五月至五月为午,所以五月称为午月,“五”与“午”相连,“五”也是阳数,所以在一些地方,端午节也叫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料记载来看,“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地方习俗:“仲夏端午,烹粟。”端午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不可或缺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艾草、熏白术、白芷、喝雄黄酒、扎白锁子、做香槽、贴五毒、贴符、放黄烟籽、吃十二红。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端午节被命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贴的据说是辟邪的。“炒五毒”,在江苏中部,用韭菜、jiāo草(或黄花菜)、黑木耳、银鱼、虾米炒,意思是蟾蜍、蝎子、壁虎、蛇、蜈蚣等五毒都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菜肴,现在已经很少见了。而在鲁南、苏北,用花椒、葱、姜、蒜、香菜等五种刺激性的东西炒制,也叫炒五毒。一般餐厅都会点这道菜,因为食材比较普通。今天,端午节仍然是中国人民中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盛大节日。从2008年开始,国庆节放假一天。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这一民俗得到国务院批准。
端午节习俗
在中国,端午节的庆祝方式很隆重,庆祝活动也很丰富,从早上的黎明开始,到中午结束。较常见的活动有以下形式:
1,龙舟赛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代楚国的人们,对圣人屈原之死恋恋不舍,许多人划船追赶救人。他们争先恐后地互相追赶,到了洞庭湖就不见了。之后,我会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它。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以免吃了屈原的尸体。比赛的习惯盛行于吴越和楚国。
其实“龙舟赛”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在鼓中雕刻龙形独木舟和玩赛跑游戏是仪式中娱乐神和人的半宗教和半娱乐的节目。
后来,各地的人们除了纪念屈原,还赋予了赛龙舟不同的含义。
江浙一带划龙舟,是为了纪念本土出生的现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意义重大。夜龙船上,灯火装饰,穿梭往来,场面动人有趣。贵州苗族在农历五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举行“龙舟节”,庆祝插秧成功,并祝愿丰收。云南傣族同胞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燕弘沃。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对划龙舟有不同的传说。直到今天,在南方很多临江、湖海的地区,每年都会举行各具特色的龙舟赛。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台湾省开始举办龙舟赛。当时,台湾省的行政长官江在台南市的福克吉半月池举办了一场友谊赛。现在台湾省每年五月五日举行龙舟比赛。在香港,也举行赛跑。
此外,龙舟赛艇首次传入日本、越南和英国等周边国家。从65438年到0980年,龙舟赛被列入我国的全民体育竞赛项目,每年都举办“屈原杯”龙舟赛。1991 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首届国际龙舟节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岳阳举行。赛前举行“龙头节”,既保留了传统仪式,又注入了新的现代因素。“龙头”被抬进曲子庙,运动员将龙头“涂红”(系红丝带)后,祭司宣读祭祀仪式,并“点亮”龙头(即点亮)。然后,所有参加龙舟节的人都鞠躬三次,把龙头抬到汨罗江边,赶去赛龙舟。60多万人参加了竞赛、博览会和晚会活动,这是前所未有的。从那以后,湖南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龙舟比赛将会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2.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另一个传统习俗。粽子,又称“粟米”、“粽子”。历史悠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叶子包裹成角状,称为“角粟”;用竹筒包装的大米密封烘烤,称为“筒粽子”。东汉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于水中含有碱,小米被树叶包裹成四边形,煮熟,就成了广东酸水粽子。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饺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还加入了益智仁,煮出来的饺子称为“益智饺子”。据周人所写的《岳阳风土志》记载:“习惯用树叶把小米包起来,煮熟,煮透。五月五日到夏季至日,一个是粽子,一个是小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子。米饭混合了动物肉、栗子、红枣、红豆等。,而且品种越来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礼物。
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洁白如玉”,形状出现了圆锥形和菱形。日本文献中有“大唐粽子”的记载。到了宋代,已经有了“蜜饯饺子”,也就是水果进饺子。诗人苏东坡有诗“粽子里见杨梅”。这时也出现了用粽子堆成亭台楼阁和木制车马的广告,说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时尚的。到了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材料从树叶变成了树叶。后来出现了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又出现了豆沙、猪肉、松子、枣、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在端午节的早上,家家户户都吃粽子来纪念屈原。一般都是前一天包粽子,晚上煮,早上吃。粽子主要是用嫩芦苇叶和竹叶做的,统称粽子叶。粽子的传统形态是三角形,一般以内瓤命名。糯米叫大米粽子,赤小豆粽子叫赤小豆粽子,枣粽子叫枣粽子。枣子饺子谐音“初中”,所以吃的最多,打算读书的孩子可以早点拿冠军。过去,进士们在参加科举考试的那天早上会吃枣饺子。到现在为止,在中学和大学的入学考试日的早上,家长们都要为考生做枣子饺子。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话煮点鸭蛋鹅蛋。吃完蘸糖的甜粽子,要吃蘸盐的鸡蛋。据说五月底吃粽子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会生疮;中午把粽子锅里煮好的鸭蛋鹅蛋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再吃,就不会头疼一夏天了。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的人们都要泡糯米,洗粽子叶,包粽子,花色品种更多。从馅的角度来说,北方有很多小枣的北京枣子饺子;南方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几千年,并传播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3、佩戴香包
孩子们在端午节戴香囊,据说有避邪驱除瘟疫的意思。其实是用来装饰内头的。香囊内含朱砂、雄黄、香药,用绢布包裹,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线系成一绳,做成一串形状各异,各种精致可爱。★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青年男女也用香包来表达爱意。
4.吊菖蒲
民间有句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扫庭,眉心放菖蒲、艾条,挂在堂上。菖蒲、艾叶、刘桦、大蒜、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仁、艾虎。它被制成花环和装饰品,美丽芬芳,妇女们竞相佩戴以驱邪。
艾,又名艾、艾蒿。它的茎和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能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以艾草入药,艾草有补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作用。艾叶加工成“艾绒”是艾灸治疗的重要药材。
菖蒲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狭长的叶子中还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健骨、消滞、杀虫、杀菌的良药。
可见古人插艾叶、菖蒲是有一定防病效果的。端午节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养生节”。这一天,人们扫院,挂艾叶,挂菖蒲,洒雄黄酒,饮雄黄酒,搅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是我国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有的习俗。
5、吊钟雕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户户都挂着铃铛和雕像来辟邪。唐开元皇帝在历山讲武后回宫,疟疾肆虐。他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穿着红裆裤,偷着杨贵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帝,在庙里跑来跑去。大鬼穿着蓝色的长袍,戴着蓝色的帽子,抓住了那个小孩,挖出他的眼睛,一口吞下。当被明朝皇帝问到时,大鬼说:我姓钟馗,也就是说,我是最厉害的武术家。我愿意为陛下驱除邪灵。明朝皇帝一觉醒来,疟疾就好了。于是我让画师吴道子根据我在梦里看到的画了一幅钟馗捉鬼的画像,并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节的时候贴出来驱邪。
相传唐人钟馗在长安考试中得了状元,却因相貌不佳而被废,因愤而死。后来,我把一个梦给了唐,决心消灭世界上的恶魔。当时皇宫闹鬼,唐明帝叫大画家吴道子根据他在梦里看到的东西,画了《门捉鬼》。挂了这幅画,门口被宰杀驱邪,宫中一片祥和。钟馗被唐明帝封为“驱魔神”,钟馗的塑像走遍天下,斩断鬼怪,立下大功。后来神话传说被玉帝命名为“驱邪帝”。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雕像,以驱鬼辟邪,希望家庭平安。
6、挂钱包,绑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人以五彩帛缚臂,名为长命帛,一名续命帛,一名令兵战,一名令五色帛,一名令诸索战兵鬼,使人不至得病。”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五色是吉祥的颜色。所以在节日的凌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踝、脖子上系上五色线。绑线时,禁止小孩说话。五色线不能随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据说小孩穿五色线可以避免蛇和蝎子的伤害;扔到河里就是让河水冲走瘟疫和疾病,让孩子平安健康。
孟的《东京梦中国》第八卷记载:端午器物,百绳,艾蒿花,银样鼓,画得精美的扇子,香喷喷的糖果,小汤圆,白球。紫苏、菖蒲、木瓜都切碎,混合香和药,包在梅红盒子里。5月1日起,端午节前一天,卖桃、柳、向日葵、蒲叶、佛、道、艾草。第二天,家家户户在门口摆开,用五色水球和茶酒供养。他还把艾仁钉在门上,秀才们递给他一桌酒席。
陈石靖《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端午以红白两色,以彩线穿之,作花形,或系或钉于门上,使之红白,亦称钱俶”而另一种“贻贝粉铃”:“第五日,贻贝粉放于帛中,以棉饰之,若数珠。让孩子拿去吸汗。”这些随身包的内容几经变化,从吸汗蚌粉、驱邪符、铜钱、驱虫雄黄粉,到装满香料的香囊,制作日趋精美,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术。
同样,喝雄黄酒:这种习俗在长江流域的人们中非常流行。游荡百病:这种习俗盛行于贵州的端午节习俗中。
7、藏五
农历五月,酷暑将至,瘟疫毒虫滋生。在古代,五月被称为“恶月”。并认为五月初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这一天,家长要带一岁以下的孩子到奶奶家躲起来,以免走霉运。
8.交货时间
中原端阳节之际,新婚姑娘的娘家要在节前或节间给男方送草帽、雨扇、凉席等物,防暑防雨,所以端阳节又叫“送季”。
9、驱五毒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弄醒你,让你不得安宁。“因此,在端阳节这一天,人们会在门上贴上剪刀五毒的图片,以避其毒。有的地方要在五毒图的头上再扎一针,表示要钉死去掉。消除五毒反映了人们消灭害虫、预防疾病的良好愿望。
10,吃鸡鸭鹅蛋。
它在全国都很受欢迎。端午节的早上,在东北一带,老人把煮好的鸡鸭鹅蛋滚在孩子的肚子上,然后剥皮给孩子吃。据说这样可以避免孩子肚子疼,其实是节日里的一种好玩的游戏。在其他地区,烹饪是主要食物。据说屈原是为了防止鱼虾伤害自己的骨骼而把鱼虾扔到河里救活的,后来演变成了做饭的纪念品。
11,水煮大蒜
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味甘,能杀灭病毒,杀菌,熟食能清除肠胃毒素,疏通血管。在端阳节的早晨,煮新鲜的大蒜来疏通血管和消毒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
12,碎眼
江苏南京的端午节习俗。那一天,在一碗清水里放入适量的雄黄,投入两个铜钱,全家人用这水洗眼。据说雄黄可以预防眼玻,有杀菌解毒的功效,有一定的好处。
13,旅行百病
贵州的端午节习俗。端阳节,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新衣服,带着吃的去外面玩一天,到山野里采野花草药,晚上带回来用开水洗澡。当地人把这一举动称为“包治百病”或“洗百病”,认为会让吉利在一年内平安无事。
14,剪彩葫芦
用彩纸剪成葫芦状,在端阳节倒贴在门上,为的是倒出毒气。
15,喝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中草药。中医书上说雄黄能治各种虫毒,虫兽伤。所以民间有一些说法,如“饮雄黄酒则驱百病”、“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则除百病,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在碘发明之前的时代,中国人用雄黄和明矾水混合白酒涂抹毒虫叮咬和蚊虫叮咬。耳熟能详的《白蛇传》曾有描述:端阳节,徐贤听信法海之言,让白娘子喝下雄黄酒,现出原形。现在很多地方在端阳节在屋内外喷洒雄黄水,在孩子的耳朵、鼻子、额头涂抹雄黄。但根据现代科学分析,雄黄有毒,不宜内服。
河北省
北平端午节忌打井水,往往节前预抽,据说是为了避免井毒。端午节,街头小贩也卖樱桃桑葚。据说他们端午节吃樱桃桑葚,一年四季都不误食苍蝇。“五毒饼”,就是用五种毒虫图案装饰的饼,在各个食品店都有卖。滦县让男女公婆在端午节互相送礼。在赵县的端午节,当地政府会在城南举行宴会,邀请城里的文人墨客盛宴赋诗,称为“踩柳”。
[山东省]
在邹平县的端午节,每个人都需要每天早上喝一杯,据说可以辟邪。日照端午给孩子缠上七种颜色的线,要穿到节后下第一场雨,才解开扔到雨里。在临清县的端午节,七岁以下的男孩戴上符号(用麦子稗子做的项链),女孩戴上石榴花,还会穿上妈妈自己做的黄色鞋子,用毛笔在鞋面上画五种毒虫。意思是用屈原的墨汁杀死五种毒虫。在端午节的早晨,即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在解州的端午节,男女穿艾叶,这被称为“驱除疾病”,而年幼的孩子在他们的脖子上绑一百根绳子。据说这是“为屈原绑龙”。在西周的端午节期间,村庄会向龙王献祭,并在田野里悬挂纸。怀仁县的端午节也叫“祝门”。定襄县端午节,要求学生给老师送礼。六安府用小麦粉蒸饺,称为“白团子”,和粽子一起互相赠送。
陕西
在兴安盟的端午节,当地官员带领下属观看比赛,这被称为“踩石”。兴平县端午,用丝缝一个小角粟,下面缝一个小娃娃,叫“玩娃娃”。潼关县的端午被称为“镇病”,有蒲艾、纸牛贴门。
甘肃省
静宁地区端午节采摘玫瑰,以蜂蜜腌制为主。镇远县在端午节向新婚夫妇赠送香扇、罗绮、毛巾手帕和艾虎。孩子们还邀请他们的父亲和兄弟宴请他们的老师,这被称为“享受节日”。在张喜安县的端午节,牧童崇拜山神。积薪山,鸡叫前烧,俗称“烧山”。
江苏省
嘉定县端午节,无论贫富,都要买石锅鱼(俗称鳜鱼)做菜。仪征县也有句俗话“当裤子,买黄鱼”。南京端午节,各家用一箱清水,加一点雄黄和鹅眼钱。全家人都用这种水洗眼,叫做“破火眼”。据说可以保护他们一年不患眼疾。晚上武进有龙舟表演。晚上,龙舟周围挂着小灯笼比赛,还有笛子和鼓和谐地歌唱。
四川省
石柱有“端午出门”的习俗。四个人用两根竹竿抬起铺着红地毯的宽大桌子。一个骑着老虎的道士在地毯上用竹签编织而成。敲锣打鼓,在街上游行。古时候,川西有端午节“打字”的习俗。那一天,成都人都买了李子,在城东南角上抛下抛,吸引了数万名观众。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于投李与外国传教士之间突发冲突,这一习俗停止。乐山、新津等地也在端午节期间举办盛大的商品展销会。
[西江省]
桐庐县农村学校的学生在端午节给老师送一份礼物,叫做“忆思”。医师中午采药,据说这一天天医在天。
[江西省]
建昌府中午用草药水洗澡防疥疮,新昌县用雄黄朱砂酒喝,称为“开目”。
湖北省
在黄冈县巴河镇,人们在端午节迎接傩人,用花冠和金铃的纹身来驱赶疫情。宜昌县赛龙舟,5月13日、14日、15日尤盛。5月15日,也被称为“大端阳”,人们吃粽子,喝蒲酒,就像端午节一样。
[湖南省]
攸县端午节,富家孕妇用花饮酒吃饭,穷人备鸡酒,在龙舟龙头前用竹夹收钱祈求平安生产。越州政府认为这场比赛是一场灾难,是一种疾病。又叫“送瘟疫”,当草船来洪水。
[福建省]
福州端午节是个老习俗,所以媳妇给公婆送寿衣、鞋袜、粽子、扇子。建阳县以5日为晒药胶囊的药王日,人们都在这一天制作酱料。上杭县端午节时,用芦苇绑船,在水边做龙形戏,叫赛龙舟。仙游县端午赛龙舟后,在虎啸滩献纸,纪念嘉靖年间戚继光在此溺水。邵武夫端午节前,妇女用绛纱作囊。五色绒作胜面,彩线扎簪。少女倒挂在背上,被称为“窦娘”。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中午用开水洗手洗眼后,称为“送灾”。在新兴县的端午节,人们提倡从邻近的寺庙中迎接和引导偶像的旅行。巫师也用达摩水和贴纸驱逐邪灵。在石城县的端午节期间,孩子们放风筝,这被称为“消灾”。
(台湾省省)
台湾省位于亚热带。早期很多来自大陆的移民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瘟疫的人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节这个以驱除疾病和避免流行病为基本精神的节日就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