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难点

对于从事教学时间不长的我来说,只能教学生游泳。以下是我的粗浅看法,希望改的人指正。首先我觉得要从两个方面来看,读古诗和古文。无论是古诗词还是古文,初中生生活在高度发达的传媒社会,流行词汇和网络词汇成为潮流,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学生很难理解古代先贤的情怀和心声。这样一来,初中古诗词的教学就更加困难了。其次,从古诗词的角度来看,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象和寓意比较困难。所以古诗词鉴赏备考要注意几个方面:1,学会利用已有资料,比如利用题目、笔记、作者生平经历等。,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如《伤田家》,暗示了诗歌的类型);注解和生活经历可以揭示诗歌的背景。如果能以“知人论世”来欣赏诗歌,我们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如果能在命题中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将对解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感以及作品的内涵非常有帮助。2.注意合理的升值过程。诗歌是由意象构成的,然后意境体现了诗意。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是诗的内涵。欣赏一首诗,首先要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然后从意境中体会诗意。“意象→意境→诗意”是古诗词鉴赏由局部到整体的合理过程,不可颠倒。可见①朗读(考试时默读,)整首诗——②感受诗所描绘的形象(通过理解语言)——③理解形象和意境(通过联想和想象)——④然后理解形象并与之产生* * *音——⑤感知和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即作品的主题和社会意义)——⑤在心中创造新的形象,这是诗歌欣赏的正确步骤。一句话,就是。终于明白为什么要写了。3.注意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古诗常常运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如在景物中抒情,在景物中说理,借景抒情,比喻、夸张、拟人、对偶性、借代、衬托、对比等修辞方法。因此,在欣赏古诗词时,要注意分析诗词中使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4.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古诗词的习惯意象。用典故的独特效果可以做到言简意赅。典故的复习要避免艰深难懂,但学生要掌握自己接触过的、非常熟悉的,如《武陵人》、《廉颇老矣》、《司马青》、《豆蔻词》、《封狼住徐》等。古诗词中的一些习俗意象有特定的用途,如送别诗中常用的“刘”。“菊花”和“兰花”等意象常用来表达一个人的野心和正直。掌握典故的含义和常见的意象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理解诗歌的切入点。5.从诗中所描写的对象中领略意境,是由所描写的对象来表现的。所以,欣赏一首诗的意境,可以从诗中描写的对象入手。比如欧阳修的《徜徉丰乐阁》,描写的是晚春的丰乐阁周围的景色。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林”、“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表现出来的。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必须抓住这些描写对象,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加强书面表达,注意逻辑顺序。考生往往对一首诗有一定的看法和感受,但一旦描写语言,学生的思维就大打折扣,写的是欣赏词。不能准确使用与诗歌欣赏相关的术语,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老师也更倾向于喜欢那些新鲜的、表达良好的、有条理的、有逻辑的答案。逐点答题,分后举例。使用一、二、三、四或一、二等有明显标志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论诗,无枝无枝。重点放在诗歌本身。一般来说,回答问题不需要引经据典。答案的组织因主题而异。①对于“问答”,问什么,答什么。②对于“总结”,一般采用“总——分——总”的模式,即“诗写了什么——怎么写——这种写法的好处”。根据题目要求,对作品中的词语进行分析和阐述。④回答“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这个问题,要指出诗歌的思想倾向和情感特征,具体分析它用什么艺术手段和诗歌意象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答案的组织对于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规律和套路,需要在训练中认真琢磨,认真总结。回答要准确、规范、具体。也就是说:①紧扣要求,②吃透提示,③表达准确,④完成要点,⑤分析具体,⑤组织有序,⑤语言流畅。那么,从文言文阅读的角度来看,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在于:古今表达差异大,虚词使用复杂,语义精炼。学生往往将其视为畏途,老师也苦于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些问题可能有许多原因,但其中之一是。就是在文言文教学中把古代汉语的语法放在了不恰当的位置,过于强调所谓语法规则的掌握。课堂上,老师们翻来覆去地讲“介词宾语”、“定语后置”、“致使动作”、“有意动作”,一个虚词归纳出十几种不同的用法,让学生机械记忆,以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规律,更快更经济地学习文言文。而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更快更经济地学习文言文。更别说感兴趣了。文言文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文言文学习当然有自己的规律,但规律是什么呢?根据我们的理解,解决文言文教学中的难点,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础。自古以来,背诵就是培养书面语语感的好方法。叶圣陶先生和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要想亲切地理解白话文和文言文的方方面面,就必须花些时间去背诵。”古人也提倡背诵。读书的作用是由社会分担的。韩愈曾说:“口不辍诵六艺之文……”古代教育抓住了儿童语言习得的黄金时期,以背诵为主要教学方法,先背下来,打好文言文语感基础,以后再慢慢理解,使背下来的内容意义逐渐清晰。现在的中学生读完文言文就背诵,虽然起步比古代孩子晚,背诵量也很少。但对于学生来说,获得文言文语感还是有意义的。因此,要求中学生背诵课文中的一些名著是很有必要的。这种背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简单文言文阅读能力。第二,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是关键。因为语音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没有明显的影响,语法古今差别不大,词汇古今变化最大。词汇是要靠积累的,尤其是虚词。虽然数量不多,但它们的用法极其复杂。如果不清楚虚词的用法,就会很难理解课文的意思。读完文言文后,如果遇到任何难以解释的虚词,都要在相应的常用用法体系中进行考察,考虑自己能否确定它们的用法并正确解释。第三,语言学习一定要从感性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所谓语法规则出发。记住语法要领并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应该在阅读中提高对语言的感受。中考读文言文,一定会得到课外的语言素材。面对未读的段落或文章,没有参考书可查,我们该怎么办?很多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感到很无奈。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四个解决问题的步骤,仅供学生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文言文课外阅读题中有一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显示了文中一些关键词的含义,有的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收到文言文课外阅读段落后,首先要快速浏览段落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题目

一般来说,文言文课外阅读会给一个标题。同学们要注意并认真分析段落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比如有一次考试,我们考了一门文言文课外阅读,这是一门“同舟共济”的学问。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段落的主要内容,我们看完标题就知道段落的主要内容了。简而言之,仔细分析段落的标题将使我们能够

第三步,带注释快速阅读全文。

课后读一段文言文时,一般会对一些文言文难词进行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忽视这些注释,而是要结合注释快速阅读全文。遇到一些比较难的单词,要在上下文中仔细考虑,通过猜测来解决。如果不能解决,不要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该继续阅读。

第四步“对症下药”答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有三类,即词语解释问题、句子翻译问题和内容理解问题。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

(1)单词解释题。这类题多考查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基本都是学生在课堂上用文言文学的。解题时要先套用我们学过的文言文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测试。考完意通顺,就是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为了解释关键词的意思,句子要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要保持原样,不需要翻译。例如,“四年春(年号),腾(人名)”。他是巴陵郡太守。第二,没有实际意义的话要删掉。比如“陈声声也是羊城人”、“浙...还“表示没有意义,应该删除。这句话可以翻译成:陈升是羊城人。第三,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主谓倒置、介词宾语、状语后置)和现代汉语的语序。这句话可以翻译成:你太聪明了。第四,如果翻译的句子是省略号,省略的成分要补充。比如“乃旦在帛书上写‘陈王声’(省略主语)。”这句话可以翻译为:他们(主体)用朱砂在帛书上写了‘陈’几个字。(3)内容理解题。一般来说,表达一个中心或者一种哲学。所以我们在理解了全文的内容之后,还要进一步思考文章中所包含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时作者在整个叙述过程中隐藏了主旨,所以我们要思考事件的意义;有的时候,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做评论,以此来揭示文章的中心,我们要多加注意。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把写作意图隐藏在叙事和景物写作中,直到文章结尾才表明意图,赞美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勉励自己和朋友以天下为己任。第二,从原文中提取关键词来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书面回答。三种方法中,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的精度一般较高。

基本原理是通过解释单词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首先要准确把握课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言文实词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用词和词类的灵活运用(名词、动词、形容词、使役、有意使用等的灵活运用。)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阅读文言文的必备能力。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判断句(多用“着”、“也”、“着”等)用“非”、“乃”、“Xi”、“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可由“是”表判断)、省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介词介词、介词宾语、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助被动动词,如“被”、“于”、“为……”等)在不借助被动动词的情况下,表达句子思想的被动性。

第三,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文言文翻译是考试中的难点,也是重点。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原文,不失真,不遗漏,不任意增减意思),达(表达清楚,语言流畅),雅(简洁,典雅,文采)。

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留、补、删、改、调。

1.留下就是保留。古今所有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名、年号、计量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可以在翻译中保持不变。

2.补充:把省略的成分补上。

3.删除:删除未翻译的单词。文言文中任何没有实际意义,只表示语气、停顿、补音节、缓解语气的虚词都可以省略。

4.改变:更换。用现代词替换相应的古代词。

5.语气:调整倒装句的句序,根据现代汉语成语进行调整。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也要有步骤:释词——连义——跟句。

注:直译是逐字翻译。意译就是翻译大意。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当隐喻、转喻和引申都失效时,就采用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