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江苏中学老师的照片
首先,“好”这个词是一个抽象的词,有很多歧义,我们必须先给它下定义。怀疑论者对名言中“善”的理解过于片面。什么样的学生是“好”的?“好”是什么意思?学习成绩还是道德行为?陈鹤琴先生在这里没有说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永远不会是怀疑论者所说的考试分数水平。如果仅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名言警句马上就会显示出它的局限性。正如很多怀疑论者所说,学生是复杂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差异,有些差异是无法改变的。简单地否定这种差异,认为每个学生都必须通过老师的“教”达到某种统一的标准,显然是不现实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看待这些差异?是承认差异,还是努力缩小差异,最终达到“统一”的局面?这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我们看来,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差异,学生的生活世界才会多姿多彩,个性才会飞扬。这就需要我们区别对待学生,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评价”学生。我们只用一把尺子衡量的情况并不少见,结果必然是片面的,不合理的。“善”的标准应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道德品质,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可以和知识技能有关,比如充分发挥学习潜力,达到应该和可能达到的目标。尤其是道德品质方面!同时,“好”的标准也应该是相对的。应该是学生在发挥潜能的基础上,达到了应该达到和可能达到的目标,学生成为了“最好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因材施教,教好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就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言,如果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把“好”作为一个相对的标准,“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绩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很大的成绩”,怎么还会有教不好的学生呢?“好”的标准异化为今天的考试成绩水平,这大概是陈鹤琴先生始料未及的。
其次,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动态而漫长的发展过程,不能“一时”论英雄。很多毕业后有所成就的同学,在校期间都是默默无闻,甚至一度被老师认为“不好”。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摆脱浮躁心理,学会等待,不要“一棍子打死”。“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急于下最后的结论:这个孩子没救了,他的人生应该是这样的”(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陈鹤琴先生当年就提出过这样一个口号。我觉得在教育的过程中,就是提醒教育者不要轻易对学生失去信心,倡导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这句话是鼓励句,不能从纯逻辑理解。众所周知,爱迪生是被老师抛弃的,但爱迪生是失败者吗?陈鹤琴对孩子无限的爱,自然会对老师说鼓励的话。
所以,把这句名言作为我们的教育信念,强调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倡导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相信并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或许才是我们对待这句名言的应有态度。我想这应该符合陈鹤琴先生提出这一声明的初衷。
纠正名词的歧义,很多论点就可以搁置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之我见
在本版中,很多人论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但我发现有些论证是基于相应知识的缺失。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出自中国教育家陈鹤琴之口。谁是陈鹤琴?考虑到有些读者对这个人不熟悉,先介绍一下:
中国现代教育家陈鹤琴。1892出生于3月5日。浙江上虞县关白镇人。他6岁丧父,8岁进私立学校。15岁,被姐夫资助进入杭州惠兰中学。1911清三年二月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秋转入北京清华学堂(1928改名清华)。1914(民国3年)8月毕业。同年考入美国公费留学(“庚款”),与陶行知同往,就读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
1965438+2009年8月回国。回国后在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1921出版了陈鹤琴、廖世成主编的《智力测验方法》,详细介绍了智力测验。陈鹤琴是一个知、行、写、说,即把研究、实践或发表互相结合的学者。同时研究儿童,经营幼儿园,在自己家里实施幼儿教育,宣讲儿童心理学和幼儿教育。1922年出版了《文体与应用词汇》,这是第一部汉字频率搜索材料,开创了中国汉字数量的科学研究。促进了小学教材的编写和教育的普及,也为陶行知、朱经农编写《千言万语为庶人》教材提供了文字基础。65438-0923任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创办南京鼓楼幼儿园。65438年至0925年,他根据教学、研究、观察、实验中积累的材料,撰写了《儿童心理学研究》(上册、下册),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一章《用摄影看一个孩子的发展》刊登了儿子陈一鸣从一个半月到两岁零七个月的86张照片,展示了宝宝的发展过程,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这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研究方法。儿童心理学的测验研究传入中国较早。65438-0927年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兼任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二医院院长、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科科长,建立了南京教育实验区制度。与陶行知一起创办樱花村幼儿园,开辟农村幼稚教育基地。与张宗麟共同发表了《我们的主张》一文,提出了15条关于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儿童特点的幼儿园的建议。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并创办了专门从事幼儿教育的月刊《幼儿教育》。
1928年至1939年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1928.9)华文教育处处长,创办多所小学、幼儿园、中学。1939任中华儿童教育学会会长。1940年,江西省立幼儿师范学校成立,任校长。抗战初期,在中国生产者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投身于进步文化活动和抗日救国工作,任上海难民教育委员会主任和国防救济会难民教育股主任,创办了救济会中学、儿童保育所和报童学校。次年,月刊《生活教育》创刊。抗战胜利后,任上海督导室教育局局长。1945回上海任教育局督导室主任,接管外国人办的中小学,创办上海市立天真师范学校,后更名为上海市立女子师范学校)。1946兼任国立天真师范学院院长、生命教育学会上海分会理事长。历任钟* * * *创办的上海市吴中中学、华漠中学、报童小学校长、董事会主席。1948年4月赴菲律宾,在马尼拉暑期学校教师研讨会上做讲座。8月,我去捷克参加世界儿童教育大会。解放前夕,他两次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民国38年(1949)五月被国民政府当局两次逮捕,经上海五所大学校长联合营救释放。8月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9月,出席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解放初期(1949—1952),陈鹤琴是春晖中学的一名校长。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曾当选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副主席,江苏省政协委员、副主任,江苏省人大常委、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南京分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校长。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第一、二、三届副主席。
在1982中,他写下了“我爱孩子,孩子也爱我”的肺腑之言,即使是在非常难以启齿的时候。可见,陈鹤琴先生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中,不愧为著名的幼儿教育家。1979后,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陈鹤琴在南京逝世。91岁。有人声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不是老师说的,是官僚说的,应该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