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文化名人

/program/BBS/docelite 1032959 . htm

号码类型名称作者组织者编辑时间

中国运城中国运城柠檬0730 zzz 123654789 2004-03-06 18:32:25。

2中国大同中国大同mgxz _ 010 zzz 123654789 2004-03-06 18:32:34。

3中国太原中国太原mgxz _ 010 zzz 123654789 2004-03-06 18:32:39。

4中国山西中国山西MGXZ _ 010 zzz 123654789 2004-03-06 18:32:44。

5山西历史文化名人——司空图kof . 810219 zzz 123654789 2004-03-05 19:56:42

娄昭君kof . 810219 zzz 123654789 2004-03-05 19:56:49

7山西历史名人-浙台君kof . 810219 zzz 123654789 2004-03-05 19:56:53

王琼kof . 810219 zzz 123654789

9山西历史名人-文彦博kof . 810219 zzz 123654789 2004-03-05 19:56:59

10山西名人,那比我天水名人FIFA 2003 zzz 123654789 2004-03-05 19:57:03。

马风

马风(1922-2004),原名马书明,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成长起来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山妖蛋派”第二代作家。1942年发表第一部作品《第一次侦察》。与席蓉合著的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是建国前夕在工农群众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在此期间,短篇小说《金宝娘》和《村庄复仇》也相继发表。1951 6月《人民日报》发表的短篇小说《结婚》,以农村青年翻身后的幸福和喜悦,受到读者的热烈赞扬。它被选为中学语文课本的教材,迅速提高了作者的知名度,马风也成为了建国初期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文革”前,马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乡村复仇》、《一台绣花机》、《早知三年》、《我的第一任警司》、《太阳刚出山》,还出版了小说《刘胡兰传》,讲述了著名女英雄刘胡兰的丰功伟绩。在这部小说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伟大时代的力量、党的力量和毛泽东思想的力量,还可以让刘胡兰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成长为真正的无产阶级英雄,让人们更加具体、真实地了解刘胡兰“生之伟大,死之光荣”的深刻内涵。“文革”后,他发表了《婚礼现场》、《马风故事选》等短篇小说。马风与电影有着密切的关系。《吕梁英雄传》是建国初年搬上银幕的。故事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第一、二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10部致敬影片之一,成为反映新中国农村生活的重要影片。妇孺皆知的故事片《眼泪》(合编)、《我们的老兵》(合编),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风的小说主要描写不同历史时期农民精神世界的变迁,生活画面广阔,人物形象丰满,表现手法丰富。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我的第一个上级》和《提前三年认识》为标志,马风形成了自己质朴、幽默、流畅的艺术风格,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他的短篇小说像一套中国农村改革的画卷,展现了中国农民乐观自信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足迹。马风擅长写普通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展现这些人物美好的精神世界,使他的作品始终充满正气。《我的第一个上级》是马风的代表作之一。其意境新颖独特,故事情节出奇地成功,成功地塑造了农建局副局长田的美好形象。文坛泰斗茅盾曾这样评价:“老田是马风人物画廊里最好的人物之一。”

李,大同县西册田乡大王村人(原阳高县,后归大同县)。据清代大同府志记载:“元丞相脱其墓,府东一百二十里大王村有碑文,其后为大同李。”从上面可以推断,李的祖先是蒙古族。

李的父亲李增贵,* * *有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是,次子是哑巴,老三是,老四是,老五是李元霖,老六是李,女儿是。因为李在李家排行第六,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他为“六大好汉”。李家在当时的大王村虽然是小康之家,却经常受到村里恶霸地主郝伟的欺负。于是,决心下大力气改变家庭,不惜花重金,请来了浑源州水香寺科举状元谢鼎书,来到李家,教六个孩子读书。由于谢鼎书先生学识渊博,善于监督学生,加上李氏兄弟孜孜不倦的学习,同治、光绪年间,李氏兄弟全部参加了科考。

清同治甲子年间,18岁的李到太原乡尝试书法。同治十年后,韦辛入了国。多年来历任:翰林院、翰林院编修、广西、咸安宫校长、日语讲习所住官、科举主考官、内阁学士、礼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广东乡试主考官、吏部侍郎、江苏副总司令、正白旗汉军副司令、邮传部部长、官员黄。

李平时做官,奉公守法,廉洁奉公,没有收到任何反馈。他一直被要求不听,按规矩任免,从未安插过私人。他主政邮电部时,整顿吏治,革除积弊,一日弹劾数百人,贪污渎职者令人望而生畏,使国家财政收入大增,吏治清廉,而他本人却保持清廉,一尘不染。

辛亥革命期间,李目睹了清政府的昏庸和腐败,知道清王朝已经穷途末路,难以挽回,只好辞职。1912年2月8日,他辞掉了工作,回到老家大王村过起了清闲的生活。期间亲自在西册田村桑干河上的铁索桥北岸题写了普济桥的碑文。石碑正面写着“普济桥”三个大字。其字体雄浑壮阔,世所罕见。石碑的背面刻着一首铁索桥诗:

冰层一开,人心惶惶,每年春秋出行受阻。

西望河源至马邑,东拱燕京群山。

山崖险峻,铁链空空。

步步为营,梁无痛,后来* * *说风险平。

李因病去世,享年74岁。葬礼蔓延到了紫禁城,清朝最后一位退位的皇帝宣彤表达了他的哀悼,并给了郭襄一份追赠。该墓位于大王村北部,现石兽与铭文并存。李辞职回到后,他为人公正,照顾老人和穷人,很受当地人民的喜爱。直到现在,阳高县和大同县的人民还经常讲述“六大伟人”努力学习,尽力审判贪官,为民除害的故事。在清明节期间,人们经常去墓地祭祀。

李平圣以书法和诗歌自娱,著有《我对政府的看法》、《云中草堂诗话》、《江左学派学者录》等书。前两本书的手稿和后几本书的印刷本保存在山西省图书馆。

郑光祖

郑光祖,本名德惠,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散曲作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齐名,被誉为元代四大杂剧作家之一。

关于郑光祖生平事迹的记载并不多。从钟思成的《鬼录》一书中,我们知道他早年学的是儒学,后来又授杭州道为官,所以住在南方。他“正直”,不善于与官场人物交往。因此,官场官员看不起他。可想而知,他的仕途很艰难。杭州美丽的风景和那里的女演员不断引发他的感情。他原本在文学方面颇有天赋,这使他开始了杂剧的创作。

据文学、戏剧领域学者考证,郑光祖一生创作了18种戏剧剧本,全部保存至今,包括《失魂》、《甜草骗翰林》、《王残登楼,醉在故乡》、《辅佐周公执政》、《虎牢关三战吕布》等。

从这些保存下来的剧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剧作有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一个是历史故事。这说明他并不像关汉卿那样敢于面对和揭露现实,他的剧作主题与现实相去甚远。他写剧本是出于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在以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为题材的剧作中,《失魂落魄》是他的代表作。剧本根据唐代陈的小说《离魂》改编。其大致情节是:秀才王文举娶了千女,而王文举父母早逝,于是千女的母亲有了食言的打算,借口王文举考中进士后才能结婚,想摆脱这段婚姻。出乎意料的是,倩女对爱情非常忠诚,所以她去了王文举参加考试。与前女柳婷分别后,她的灵魂因思念王文举而离开了原来的躯体,随王文举赴京。然而,王文举并不知道和他在一起的是倩女的灵魂,还以为是倩女自己和他一起去了北京。因此,当他中了状元,三年后,他准备离京为官,顺便去看望他的岳母,他先写了一封信告诉千千的父母。王文举带着她的灵魂来到了千千的身边,她的灵魂和身体再次结合在一起,一对恩爱的夫妇重新团聚了。

全剧刻画了追求婚姻自主、忠于爱情的倩女形象和性格。在婚姻中,永远不要被轻易摆布。当她母亲想违背诺言,要求她与王文举兄妹相称时,她一眼就看穿了母亲的意图,表示坚决反对。当倩女的灵魂离开了她的身体,跟随王文举去了北京,王文举以为倩女自己来了。一开始她说怕千女妈妈知道,劝她回去。爱人大胆地说:“他追上我们怎么办?”俗话说,不要害怕!"王文举劝阻其工作,并用伦理道德教训她,说"雇则妻,跑则妾",说她"私自来到这里,是不道德的"。倩女更坚定地说:“你的火气越来越大,我就不回家了。我的真情,不是拿来调侃的,已经确定了。“这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蔑视。

郑光祖在《西厢记》这部戏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感情真挚热烈的姑娘,让这部戏堪比《西厢记》。也正因为如此,郑光祖才“名扬天下,声如闺阁”。郑光祖的历史剧不如他的爱情剧吸引人,但他在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方面独树一帜。

虽然王的故事和结构不太尽如人意,歌词和歌曲都很美,但对人物情绪的描写却相当巧妙。阿明王朝何,认为郑光祖元曲在关汉卿、马致远、白朴之上,他说;“王灿第二次爬楼梯,仿其志存高远,言语豪爽,精神爽烈。之后的《瑶山歌》《十二月》尤为精彩。如果你是个胖子说话的人,就可以一窥端倪了。”刘大姐还说,这些歌词“表现了思乡悲愤,感情真挚,形象崇高,语言帅气,能衬托出当时人物的心情。”

郑光祖一生从事杂剧创作,将全部才华投入到这一民间艺术中,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演员们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演员的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和苏杭的演员关系密切。他死后,由霍玲在杭州灵隐寺火化。

除了杂剧,郑光祖还写了一些词,包括六首诗和两首歌。这些散曲的内容有对陶渊明的歌颂,有对感情的抒发,有对故乡的向往,有对江南荷塘山川的描写。无论景物抒情,都清新流畅,富有魅力,在文艺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和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一样,虽然他们的作品流传了几个世纪,但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却鲜为人知。郑光祖也是如此,他在艺术园默默耕耘,把自己的艺术成就献给人民,默默离世。

柳宗元

柳宗元,唐代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十四年(819)卒于柳州。一代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年龄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最后被任命为柳州刺史,所以被称为或刘柳州。

刘甲、薛、裴并称为“河东三姓”。柳宗元的八祖到六祖都是朝廷官员,第五祖是四州刺史。进入唐朝后,刘氏家族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仅在统治时期,居住在关上树省的刘氏家族成员就多达22人。但在永辉时期,刘氏家族屡遭武则天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他的家族已经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沦落为普通的官僚地主阶级。柳宗元的曾祖父和祖父都只是县令之类的小官。他的父亲,柳镇,一直官阶很低。柳宗元感慨地说,到了他这一代,刘已经“五六月以来白读书了”。安史之乱对刘氏家族造成了又一次巨大的冲击。战争期间,柳镇把他的母亲送到吴王避难,她和她的家人逃到了无棣。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连工资都没有。柳宗元的母亲为了养活孩子,经常让自己挨饿。柳宗元出生在安史之乱之后,他的童年是在贫穷和困苦中度过的。柳宗元九岁那年,又一次大规模割据战争爆发,让柳宗元一家再次饱受战乱之苦。柳宗元成长于动荡的年代。他从少年时期就对人民的疾苦和社会现实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对他后来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成就产生了影响。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在中考中被地球录取,与此同时,他的好友刘禹锡也被地球录取。贞元十二年(796),柳宗元被任命为省校书记,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他在长安娶了杨平的女儿。两年后,他学了很多字,改成了集贤殿书院的正字法,让他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他开始接触朝臣和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关心和参与政治。集贤寺书院元年,他写了《郭毅也斯羊城爱情碑》,赞扬了羊城这位在国家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博士,第二年又写了《论辩侵伐》,表明了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贞元十七年(801),柳宗元调任蓝田卫,两年后调回长安,任时宇李星监军。当时他31岁,与韩愈为官。虽然他的级别很低,但他的权威不亚于时宇。从此,他与官场上层人物交了更多的朋友,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的认识,也逐渐萌发了改革的欲望。

王和王的永贞观变法仅失败半年,却是一场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采取的措施打击了当时的专制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和他的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他们被称为“二王刘浏”。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与宦官、贵族家庭、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创新和奋斗精神非常可贵。

随着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浏”等维新派随即被贬。八月宪宗即位,九月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刺史,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市)司马。这次七人同时被贬为司马,所以史称此事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位于湖南和广东的交界处。那时候很孤独,是个很可怕的地方,人很少。柳宗元随67岁的母亲、堂弟柳宗智、堂弟陆尊前往永州。他们到了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个和尚的帮助下,他们在龙兴寺寄宿。因为生活艰苦,他到永州还没半年,母亲卢氏就去世了。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仍不肯放他走。流言蜚语,人身攻击,把他变成了一个“奇人”,若干年后,他还在不停地骂人。由此可见保守派对他的厌恶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伤心、愤怒、沮丧、痛苦。再加上几场无情的大火,他的健康严重受损,甚至到了走路时膝盖发抖的程度,但一坐下就瘫痪了。柳宗元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因为他在贬谪生涯中遭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而动摇。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排斥一切,但无非如此。”

永州失陷10年,是柳宗元一生的重大转折。他在北京的时候,直接从事创新活动。到了永州后,他的斗争转向了思想文化领域。在永州的十年,是他继续奋斗的十年。他广泛研究了从古至今哲学、政治、历史和文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并撰写了文章和书籍。他的《封建》、《非官话》、《天对》、《六矛盾》等大部分名著都是在永州完成的。

元和十年(815)正月,柳宗元、刘禹锡被召回北京。但是没有被重用。由于对吴等人的仇恨,二月到长安,三月宣布降级。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今广西柳州),刘禹锡为亳州刺史。虽然从司马升到了刺史,但被贬的地方远比以前僻静艰苦。柳宗元认为博州比柳州更难,刘禹锡还有80多岁的老母亲要照顾,于是几次上书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交换。后来由于有人帮忙,刘禹锡改去了连州,柳宗元去了柳州。

柳州比永州离首都长安更远,更加落后荒凉。居民多为少数民族,生活极端贫困,风俗习惯与中原大相径庭。柳宗元刚来这里的时候,语言不通,一切都不舒服,但他还是决心利用秘书处有限的力量,继续在这个地方推行改革,为当地人民做点好事。

在柳州,柳宗元决心废除“时不时向男女拿钱作赎金,孩子如是,就不做奴婢”的残酷习惯,制定了一套释放婢女的办法,规定做了奴仆的可以按时间计算工资,还清债务后恢复人身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措受到了穷人的欢迎,后来被推广到柳州以外的县。鉴于当地民众迷信落后的习俗,柳宗元严禁江湖巫医骗钱害人;组织发展文教事业,兴办学校,普及医药,使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几口井,解决了饮水问题。柳州有许多荒地,柳宗元组织闲散劳动力开垦。仅大云寺一处开垦的荒地,就种了三万根竹竿,上百床蔬菜。他也重视植树,亲自参加植树活动。

柳宗元四年在其职权范围内进行了一些改革,使一方受益,实际上在某些地区推行了王变法。

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的艰辛,精神的折磨,让柳宗元的身体越来越差,还没老就真的老了。他的好朋友吴武灵多次跑到执政大臣裴度的家门口,想把他从柳州救回北京。裴度、柳宗元是河东人。元和十四年,宪宗因有尊称而被特赦。经过裴度说情,宪宗同意罢免柳宗元。然而,为时已晚。在圣旨到达柳州之前,柳宗元带着一腔悲愤离开了人世,享年47岁。去世前,柳宗元写信给他的好友刘禹锡,并把手稿留给了他。后来刘禹锡编了《柳宗元集》。

虽然活了不到五十岁,但柳宗元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散文、文论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写的诗有140多首,是唐代为数不多的几首,但很多都是代代相传的。他在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当时代表一派的杰出诗人。苏轼评价说:“贵在外干内奶油,似轻似美,亦深似厚。”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柳宗元现存的诗歌多为贬谪永州后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朴实,描写生动,讽喻诗形象生动,寓意深刻。歌词更擅长用清新酷炫的文笔委婉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不管是什么体裁,都写得一丝不苟,韵味悠长。它以简单的风格表现出极其深厚的感情,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因为他是一个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歌。

宋代诗人严羽说:“唐朝只有厚子得骚派。”这个理论很中肯。柳宗元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既运用了传统的形式,又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虽然相隔千年,但在思想、经历、志向、性格等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旧唐书》说,柳宗元是“一个逃亡者,一生坎坷(B户)。有数十篇杂文,抒发骚人之悲哀,写情感叙事,动容必在文字,浏览者皆恻然。”和屈原的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诗九首》和《骚诗十首》的确是唐代赋体文学中的佳作。无论是侧重于抒发感情,还是吟诵事物,都是感情真挚,内容丰富。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与宋代的刘汉、欧阳修、苏轼并称“唐家八杰”,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中唐时期,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并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注重内容、空洞等缺点,提出了“文道合一”和“文道合一”。文章要求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充满了革除时代弊端的批判精神。在文章形式上,提出要创新文体,突破骈文的束缚,句子长度不限,要求创新语言“要说出来”“要说出来”。此外,还指出先“立起来”,再“立起来”。这是一个进步的文学命题。韩、刘在创作实践中,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娴熟、语言简练生动的优秀杂文。刘汉的古文运动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