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下的温暖》这本书是谁写的?

万千美好情怀深情告慰今生——杭州邮局女诗人又写了一部献给奶奶的小说。

卢老航达2016-06-28 09:35

鲁文丽

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记者协会副秘书长。她是很多老杭州大人都在念叨的邮局女诗人。那时候生活费和稿费基本都发了,家书和情书基本都写了。那个小小的邮局,承载了很多杭州很多成年人的文学记忆和梦想。在这次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杭州大学邮局的回忆。

她一直在《杭州日报》工作,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她写过诗集,如《听夜莺》、《无与伦比的美》、《亲爱的火焰》、《我看见美太久了——西湖印象诗100》、《西湖诗雨》、《散文集》、《沙漏之舞》、《温柔的村庄》、《小说奶奶的史诗》。

问与答。A

千千万万的美好情怀,深情告慰今生。

陆颖

近日,诗人鲁文丽出版了长篇小说《奶奶史诗》,该小说以作者的奶奶为原型,讲述了一个普通劳动妇女的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雪坊江推创始人蒋雪芳的曾孙女蒋晓娥的故事,体现了浓郁的诗意特征。鲁文丽对个人生活、写作心态、诗与美有着独特的理解。

1

一本超越苦难的温暖之书

记者:请谈谈写《奶奶的史诗》的由来和初衷。你想把什么别在上面?

鲁文丽:我出生在浙江东阳。我六岁之前,在杭州工作的父母把我养在乡下,由爷爷奶奶抚养。我从小就和奶奶很亲近,给她写本书是我多年来的愿望。我的祖母经历了中华民国、抗日战争、“土改”、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暴风雨过后,她仍然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微笑面对生活。通过写我的祖母,我发现我也从她身上学到了很多。

这部小说以我奶奶为原型,讲述了老上海“雪芳江”火腿创始人蒋雪芳的曾孙女、旗袍大师与国军将领之间的爱恨情仇,也反映了一个家族的百年历史。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文明办主办的中国文明网“读书”栏目为《奶奶的史诗》做了一个专辑,取了一个很正的标题,称之为“超越苦难的温暖之书”。

杭州1990

记者:“史诗”一般是宏大的历史叙事,很少用来描述个人。你是怎么想到这个话题的?

鲁文丽:这部小说发表在2015年十月第四期的时候,书名是《萱草》。书出版的时候计划是《奶奶的诗》,出版社领导建议加“史”字,我觉得也挺好的。伟人有伟人的史诗,小人物有小人物的史诗。这本书讲的是奶奶的一生,很多“历史”的文字既幽默又夸张,这也说明了它是一种诗意的叙事,有别于其他小说。另外封面设计稿用的是蓝色印花布,标题是我自己的题目。蓝色印花布和笔迹的结合,温馨古雅,看起来很奶奶。我很喜欢它,读者反应也很好。

2

邮局里会写诗的女孩。

记者:你是如何走上创作道路的?和你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吗?

鲁文丽:我在南山路的省军区大院里长大。我的父亲是一名士兵。自从我跳槽后,我一直致力于促进文化系统的发展。我是家里的长女,妹妹和弟弟都比我小七八岁。我父亲像训练士兵一样训练我们。我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诚实做人,给弟弟妹妹做榜样。小学的时候,父亲就指示我把平时读到的好词好句抄录在节选里,分类整理,以便在写作中应用。

1990第一届西湖诗船大赛获奖名单(从左至右):小陆郭、、秦坝子。

我在雷峰塔下的王庄幼儿园启蒙,在吴山脚下的劳动路小学读小学,在黄愚山南的杭师大附中读初中,在东阳老家借读高中。因为初中毕业没考上重点,父母把我接回老家,在离奶奶村十里地的鲁中学(现柳市高级中学)读书。在农村读书,生活条件自然不如杭州,但我每周都能回外婆家,享受外公外婆的照顾,依然觉得幸福温馨。现在回想起来,我也要感谢父母的决定。在农村的三年高中生活对我来说也是一笔财富,否则我不会对农村有这么深的了解。

高中毕业后,我回杭州参加高考。成绩没拿到,回老家复读。第二年,我还是因为数学不好,高考失利。我参加了邮局招聘考试,被分配到杭州大学的邮局。当时我很多东阳老家的同学也考上了杭州大学。下课后经常跑到柜台看我。我记得邮局的局长是一个福建莆田的老太太。她担心我的工作会出错。她看到一些同学在柜台聊天,就像哄麻雀一样哄走了他们。下课铃响后,邮局安静下来,坐在有高铁围栏的柜台里,耳边传来读书的声音,自然让作为同行的我感到失落。也许是“诗人来自痛苦”,就在那个时候,高玉宝“我要学习”的想法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1992鲁文丽作为《航报副刊》文化记者采访汪曾祺先生。

我订阅《诗报》《诗神》等报刊,一有时间就趴在柜台写诗。等我写完了,我就到处投稿。杭州大学的图书馆只对师生开放。好心的邮局局长和学校后勤处的人帮我办了一张读书卡。有一段时间,一到下班时间,我就脱下绿色制服,带上干粮,骑着自行车去图书馆看书看报。

就这样,我陆续发表了许多诗歌,并获得了一些奖项,很快我就在校园里出名了。大家都知道邮局里有个会写诗的姑娘。杭州大学中文系的和金老师拿到稿费后,也会在围墙外和我聊一会儿文学。任先生今年93岁了,仍然和我们保持着联系。我记得他和他的妻子有一次去邮局给他的女儿寄了一个包裹,并给了我一本他写的书,博马舍。

1997嘉峪关

之后去复旦中文系作家班进修,65438-0992调到杭州日报副刊部做文化记者,此后一直在杭州日报工作。回想起来,如果你考上了大学,可能就不会走上文学这条路了。人生有些事,没有好坏,其实都是考验。你不必害怕,更不必沮丧。任何过程都不会浪费。关键看你怎么看。

记者:《奶奶的史诗》体量大,结构复杂,时间跨度长。可以介绍一下它的创作框架吗?

鲁文丽: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由时间和空间三条交叉的线索组成。为了突出小说叙事性和抒情性交织的特点,我在章节的划分上采用了歌剧的形式。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叙述可以随意变换穿插,每一部分讲故事的方式都不一样:日记、书信甚至采访记录。我写得很密,句子基本都是长句,章节段落层层叠叠,好像故意挑战阅读障碍的人。

2007年土耳其大皇宫

这是一个植根于江南的中国故事。东阳、杭州和上海是这部小说的叙事领地。为了写这本书,我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查阅家族家谱,询问家乡的亲朋好友,寻找各种可能找到的与小说创作有关的资料。我熟悉他们的历史:雪坊江推,1929首届西湖博览会,淞沪抗战,东阳抗战,民俗...

2008年法国奥维尔教堂

因为长期从事新闻工作,不能像作家一样坐在书房里想象虚构的故事和场景。我曾跟随故事中男女主人公的脚步,以一个记者的真诚进行采访、实地考察、拍照。比如为了描写小说主人公,在1929西湖边散步,查阅了大量西湖博览会史料,无数次走过背阴的北山路。民国时期的西湖,展现西湖之美,西博会之盛况,也是我的考虑。我要求我写作中的每一个部分和细节都尽可能的准确和细腻。这样做可能很傻很费力,很多内容也不会用到小说里,但我知道这样的努力是必要的。

好的小说家都是或者都想成为诗人。

记者:您从事文学创作20多年了。你个人对诗歌和小说的理解是什么?

鲁文丽:我的写作时间都在业余时间。我假期很少出去。我会提前和儿子们去超市买足够的食物和用品。接下来的几天,我会在家做饭,写作。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临近做饭的时候,儿子们会敲我的门,探头喊:妈妈,该做饭了!我一关电脑,穿上围裙,就去厨房做饭了。

这是一本慢书,从酝酿到完成,历时十年。小说需要润色。和写诗不同,写诗更多的是靠灵感。写长篇可以成为日常生活,类似买菜做饭。六年前,我写了一本献给西湖的诗集,我已经看了太久的美景——西湖印象诗100。写作之初,我感到不安。我以为西湖历代文人都有描写,可不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写?但我很快就克服了这个想法。

一开始写小说的时候有自我怀疑,怕别人说诗人写不好小说。后来才知道,写作是私事,要尽量写得轻松,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我为我自己和我的祖母写了这部小说。我相信小说是有形式感的,就像诗歌需要诗意一样,但这些都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关键是你一定要静下心来,卷起袖子开始写。

2009年6月在香港举行的世界华人旅游文学研讨会上

记者:你更喜欢哪个角色,诗人、作家、记者还是编辑?日常生活中如何平衡工作和爱好的关系?

鲁文丽:如果我必须选择,我宁愿做一名诗人。作家、编辑、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只是诗人的后缀是一个“人”。德国作家冈特?格拉斯说,好的小说诞生于诗歌。我也愿意相信所有优秀的小说家都是或者都想成为诗人。我眼中的诗人,可能不狂野,不愤世嫉俗,但好的诗人,是能看清楚这个世界,热爱这个不完美的世界的人。

写作是一种练习。

记者:现代社会越来越浮躁。怎样才能静下心来读书写字?能说说你对年轻记者的寄语吗?

鲁文丽:写作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如果你不准备坐十年冷板凳,最好不要做。青年记者首先要写好稿子,做好本职工作。等他们到了一定年纪,如果对文字还有想法,不妨从身边的人开始写,因为你最熟悉他们,可以抛开功利杂念。

我去印度旅游的时候,看到很多苦行僧。其实写作就像是一种修行,相当于把自己放逐到一片空旷的土地上,不知道该往哪里回家,但我相信行走本身就是一种抵达。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

2009年的印度

写作是一件很慢的事情,但是我们处在一个很快的时代。在一个非常快的时代,做一件非常慢的事情,需要更多的专注和耐力。不能怪这个社会急功近利,结果往往不可控。注重结果只会导致恐惧和失望。只有过程是属于你的,过程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比如做事不分心。

“千美万情深情慰今生”,这是1929首届西湖博览会歌中的一句台词。我很喜欢,用它作为奶奶史诗后记的标题。艺术是美和情感,它滋养和抚慰人们。文学看似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却能给我们带来持久的慰藉。

注:本文由“航宝集团商务交流微信”授权

鲁文丽的奶奶史诗

评论

让小说家蒙羞的小说。

读奶奶的史诗

范依平

读完鲁文丽的小说《奶奶的史诗》,我很惊讶。

首先,鲁文丽从诗人变成了小说家。虽然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我。因为我的经历,我知道不容易,成功也不容易。这种情况不是球员成为教练或者编辑成为评论家那么简单。诗歌和小说,虽然都是文学,但本质上是不同的,就像女人和男人一样,很难变性或者成功变性。但是鲁文丽已经改变了,大胆而成功。她翻开了新的一页,成了小说家鲁文丽。从此,小说界或方阵中冲出一匹黑马。虽然和她强大的黑马比不上威胁,但也不如她。而且我只看了四部小说中的一部,已经看出很多小说家都没有他们有才华,包括我,这是事实。

2010出席东亚文学论坛的中国作家代表团(从左至右):施叔青、、、莫言、铁凝、金迅、李金琦、、、、胡。

鲁文丽的文笔和叙述方式优美、冷静、细腻、娴熟,这又是一个让我惊喜的地方。没有人会相信这是鲁文丽的第一部小说,甚至是第一次写小说,不看介绍,不熟悉作者。她的小说语言清新洒脱,细腻从容,不乏幽默。文坛上有幽默感的女作家我数不清几个,文字中更是缺少幽默。关于她小说的语言,我随便从小说里拿了两段来看:

“我所知道的一切都要在这个夏天回忆起来。即使那些往事已经被烈日烤焦,被地球大气层蒸发,被热风吹走,我也要描述一下那个储存着我生命中重要记忆密码的村庄。我要描绘一个充满米酒般宁静的早春,在纵横交错、色彩清新的南国地图上,建造一个绿水雾朦胧色调的小村庄。”

“这一次,你将永远不会醒来。你躺在那张铁床上,看起来很放松。你的皮肤看起来不错,颈纹也不明显,这对于你这个年龄的女人来说很难得。你的眼睛懒得理人,你的眉毛像一根黑炭棒,被精心描画过,与你鼻子下那两根秋天被茅草覆盖的灰色睫毛相呼应。脸颊上有两朵桃花,左颧骨原来的晒斑不见了。你今天的嘴唇也很特别,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