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中学生应该自律还是他律(反方)
纪律的概念是指人们对纪律的理解和认识。其基本内容是人们对纪律的认知,即人们知道自己应该遵守什么样的纪律。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纪律内容,因此,人们应该遵守的纪律应该是当时社会所尊重的、社会道德所认可的纪律。在当今社会形势下,不可避免地要求人们遵守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纪律。作为一个中学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班规班纪,二是公物纪律,即公物中的纪律。中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纪律这个模糊的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改变过去以他律为主的局面,发展成以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局面。中学生迫切需要树立纪律意识,从而自觉遵守一定的规范。中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是学校,所以班规是重要的纪律内容。它要求中学生自觉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老师、尊重财产,逐步提高生活中的纪律观念。中学生在了解班级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还要进入一些公共场所,如展览馆、博物馆、电影院、文化宫等。这些地方刚开始学生会觉得很新奇,会无所适从,这就需要强调学生的公共纪律。在公共场所,最起码的内容是要求中学生爱护公共设施,学会与一些社工正确相处。比如在看图片展的过程中,一个学生为了更清楚的看到图片,把手放在了照片上。我当时就跟他说,避免用手碰画面,不然后面的人看不到画面上有手印,影响后面的观看效果。听完之后,他赶紧用干净的袖子擦掉了指纹。可见中学生需要强调公共场所的纪律。第二,中学生要在认知的基础上,把纪律上升到自觉,成为自觉遵守的纪律。意识首先是在不断的学习中建立起来的,然后会表现为自觉的行为和习惯。比如中学生每次上课都要站起来,然后被要求安静开始听。久而久之,他们站起来之后就会变得安静。意识是建立在大量学习的基础上的。所以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反复提醒,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最终把纪律变成自觉的行为。对学生意识的考验取决于他们的行为习惯。如果学生在不经意间已经有意识地遵守了,说明学生心里有一定的纪律性。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太久以来,他们只是被动地要求做自己想做的事,而现在他们会逐渐变成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当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萌芽的时候,他们会带着一种叛逆。这时,他们往往表现出对纪律的蔑视,或者不愿意自觉遵守纪律。尤其是初中二三年级的时候。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越是在这个时期,老师越需要耐心培养学生的纪律性。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要建立清晰实用的学科体系,让学生知道。学生首先要知道需要遵守什么样的纪律,才能建立明确的纪律观念。有些班级的纪律很模糊,比如“热爱劳动”。这显然是道德要求,不能具体约束学生,因为学生要按时保质完成劳动任务。有了这个系统,就应该及时通知学生。有的班级制定班规后就挂在那里,没有组织统一学习,让学生觉得制度只是一种形式。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应该负责宣传规章制度。第二,让学生明白制度的原因。如果我们只让学生知道要服从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要服从,那么他们就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要服从?对于逆反性格明显的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在宣传规章制度的同时,要让他们知道,纪律是成功的前提,是胜利的保证。而且,纪律与他们息息相关。他们在遵守纪律的同时,也在保证学习生活的正常进行。第三,老师要以身作则,自觉遵守学校纪律。青少年很容易被榜样感染,老师是他们天然的榜样。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更要反思自己,时刻以学生激励自己,做学生的好榜样。比如有的班主任经常迟到,所以学生变得懒惰,而有的班主任会准时开班会或者聚会,所以学生也很积极。第四,教师要时刻注意监督。良好的习惯是否养成,是学生纪律意识是否确立的表现。教师要建立可行的督导制度,督促自律性不强的青少年学生形成习惯。好习惯一旦养成,学生自然会遵守纪律。总之,青少年是一个快速成长的阶层,培养他们的纪律性很有必要,也很复杂。这项工作的完成需要老师的重视和耐心细致的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