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清明节。
寒食节以其特有的寒食习俗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乍暖还寒的春天,人们会在这个需要热食的时候庆祝寒食节。是什么让人们选择禁火生冷的生活方式?寒食节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时间是入冬后105天,所以寒食节也叫“百五节”。这个习俗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文公的忠臣介子推。东汉时期,寒食的习俗在离绵山不远的介休、太原一带十分盛行,寒食文化和介子推的故事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介子推于19年跟随晋朝之子重耳流亡,并一度割掉自己的股份夺取皇位。重耳回晋后被封为国君(即晋文公),受到功勋奖励,介子推回到夏县老家。公元前635年初春,介子推母亲到介休(丁洋县)小松渠村的外婆家避难。得知此事后,他让邻居带着张去介休找他。介子不肯养,把老母亲藏在绵山洞里,带着草衣和冷食。晋文公逼介子推出山辅政,率众大臣在佛顶下马泉,派人爬山,百般呼唤,介子推不出山,在林中迎敌;这时,有大臣向晋文公献计,说:“介子推是个孝子。他要是三面留底,肯定背着他妈出来。”于是,奸臣顾言和赵帅四面升起了火,就像春天的风很大,火越来越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阻挡了介子带着母亲出山。晋文公派大臣们再次爬山,有人在大火烧林的山洞里发现了半个破草席。晋文公接过草席,仔细看了看。上面写着:“我割肉也要忠于你,愿你主人清明节快乐;我酒泉问心无愧,勤政清廉。”读完之后,晋文公非常难过,后悔不已。面对燃烧的森林烟雾,他忍不住呻吟起来。群臣争相效仿,哀号响彻绵山林野(解公岭有哭坡之名);为了纪念这位贤臣,绵山被命名为介休天,丁洋县改名为介休县。并将烧山之日定为“寒食节”,并下令禁止生火做饭三天,只吃冷食。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寒食起源的理论,也成为介休绵山独特的文化遗产。
第二年寒食节的第二天,晋文公带领大臣们爬绵山祭奠,看到焚林之谷烧过的老柳树死而复生,成千上万的青枝随风起舞;他是自然人,想起介子推股奉王时的希望:“我不求什么赏赐,只求你做个明君!”“还有介子写在燃烧的森林洞穴里发现的破草席上的遗嘱;他们将老柳命名为“清明柳”,以表达对介子推的思念,并将这个祭日(立冬第一寒食后的106)命名为“清明节”。后来,又带领隋从下马泉爬绵山悼念介子推。
什么是清明?可以解释为天高云淡的意思。作为节气的名称,“清明”一词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现。早在春秋时期,我国人民就用测量日影的方法确定了四个节气:春分、夏至日、秋分和冬至日。公元前200年秦汉时期,确立为二十四节气,其中有清明节齐。这个新增加的农历节气是阳春的三月初(公历4月5日左右)。此时,严冬已过,万象之春已至。春光明媚,粉绿相间,到处是萌动的植被和生机,呈现出一派清明的景象,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气叫做清明节。那么清明节怎么又变成清明节精神了呢?从上面的讨论来看,有清明节,再有清明节气;因为这个农历节气恰好在至日后的第115天清明节(寒食节的后一天),在秦汉确定的二十四节气中,这个节气就叫清明。因此,清明节的解释有两层意思。一个指节气,是季节时间序列的标志;二是指节日,包含习俗、庆典以及相应的仪式、习俗。
清明节是春游的最佳时节,俗称踏青节。民间习惯在第二天扫墓,所以也叫思念亲人和祭祀的节日,俗称鬼节、鬼节。最突出的习俗是扫墓祭祖。除了扫墓,清明节最受欢迎的是植树和插柳,所以清明节也被称为插柳节。在一些地方,人们还有机会在1999年重阳节登高祭祖。因为重阳节徒步比清明多,所以有三月小清明,九月大清明的说法。因为这两个节日是相连的,从祭祀习俗上很难严格区分,所以后来很多地方把寒食和清明合并为一个节日。大约到了唐代,寒食和清明节合二为一,清明成为寒食节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清明只是寒食节的一个重要日子。上坟祭祖不限于寒食清明第一天,十天内都可以扫墓。因为寒食节要求不用火,所以也叫禁烟节和寒食节。因此,人们选择在清明节扫墓烧纸钱,这使得清明在寒食节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到了后世,禁火寒食的习俗因为纪念对象和人们的现实生活、思想感情很少关注而变得越来越淡漠,而清明扫墓祭祖因为符合百姓的习俗而至今依然流行。元朝以后寒食的习俗逐渐淡化,所以人们称之为清明节,所以清明节是寒食节的自然发展。清明节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上集节(农历三月初三)的内容,从明代开始,成为不止一个以扫墓、祭祖、踏青、荡秋千为特色的传统民俗节日。现在,人们在清明节时,去扫墓修墓,纪念帝王、英雄、烈士、历史名人及其祖先,其中不仅包括对“清白”大臣、“善解人意”人物栾介推的缅怀;并提醒我们要天真,要理解。说起今天的绵山,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它是介子的归隐之地,是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是孝文化的发源地。
夏县裴街镇是介休的故乡。镇东有一座解推墓,旁边有两座纪念碑。一座建于清朝雍正二年(公元1724)。墓碑上书“介子推祖晋介子推墓”,下书写着“秦二世自介休迁葬于此,一家人相依为命”。另一个是夏县人民委员会6月1962 65438+10月17竖立的“重点文物保护标志”碑。全文是“晋节后子推骨墓。周代晋国大臣介子推和夏县裴因服务未得报酬,隐居在绵山介休县。后来,他被晋文公发现,烧了山,死了。秦二世搬走了,葬在这里。”这两个碑已经把介子推从哪里来,死在哪里,绵山把遗体搬到哪里埋在哪里,解释得很清楚了。立碑为证,尚无定论。所以介子推生于夏县,隐居介休,死于绵山,迁于故里——寒食清明节起源于介休绵山,是不争的历史事实。绵山的文化底蕴是介子文化(寒食孝文化)。所以绵山是公认的介子推母退地,英雄所在地,寒食文化发源地,灵山神奇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