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求学,东渡过灯
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两次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壮举,即向西方学习和向东方的鉴真传授戒律。历经八十一难,玄奘终于大获成功。然而,鉴真也遇到了麻烦。它六次东游,失去了视力,所以要把光传到日本。前者通过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及其各种艺术形式而家喻户晓,后者却鲜为人知。
说起鉴真,我常常会想到去东方六次,却忽略了去东方之前那一次次艰辛而励志的游学;说到杜东,我常常想到经历磨难,却忽略了失败后的旅行。这些游学是鉴真最终扬帆过日的“压舱石”。那么,作为一代高僧,鉴真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
(一)在京就读二中(707-714)
鉴真(688-763),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俗名春雨。他生于唐朝四年,比李白早十三年,正值唐朝全盛时期。唐代扬州邕江四面环海,许多大型海船前来停泊,造船业也因此发展起来。成千上万的龙船是为了杨迪去扬州而建造的,扬州在隋唐时期成为最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前来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向唐朝派遣使节的人,大多选择从扬州上岸,再从运河北上,到西京长安或东京洛阳。当时扬州的经济实力和社会繁荣程度仅次于长安和洛阳,是中国第三大城市。鉴真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城市,扬州是他西行和东游的起点。运河的开通为鉴真通过运河向北和向西航行创造了条件。造船业的发展为鉴真试图东渡创造了条件。
唐代扬州佛教盛行,中外僧人云集,佛寺数十座。鉴真对佛教的信仰完全是受家庭氛围的影响。他的父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经常带鉴真去佛寺祈福。鉴真年轻时,天资聪颖,并深受宗教感情的影响。十四岁时,他被佛像庄严善良的造型所感动。当他跪在佛前时,他跪了下来,并想到出家。父亲见他诚恳坚毅,便让他拜大云寺的智满禅师为师,父子二人一起登山道。从此,鉴真成了他的法名,寺庙成了他的新家。几年的晨钟暮鼓,黄灯绿轴,小沙弥不断精进学习,赢得了智满禅师的喜爱。
法派出现于唐初,以戒律为立派原则,重视巩固和发展发自内心的“止恶扬善”作用。与天台、法、华严、密、禅齐名。鉴真一心想成为一名“律师”,两位著名的律师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个是鉴真留学指南,一个是岸上的律师。
道安律师是高僧文刚的弟子。当时在长安做朝廷教习的时候,他就已经名扬全国,在四百多个州被称为“戒王”。705年,唐中宗李习安恢复后,他被招募到江淮讲学。每次路过扬州大云寺,勤奋好学的鉴真都给道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705年,鉴真来到光州大苏山(今河南光山),拜道安为师,学习法律,并接受道安的菩萨戒律。那本年鉴真的是十八岁。鉴真研究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的疑问越多,他就越意识到“你在纸上得到的东西是肤浅的”。景隆元年(707)初,鉴真游历了佛教最兴盛的洛阳和长安,学习好知识,参观名寺。那本年鉴确实有二十年了。
在去鉴真学习的路上,我参观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参观了洛水河畔的龙门石窟,在那里我参观了观澜之神关羽的陵墓。鉴真对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佛像艺术以及著名艺术家和工匠书写和雕刻的铭文感到惊讶。在长安求学期间,鉴真遍访丛林,拜访高僧,先后向易经禅寺义威、西明寺袁志、东京纪念寺金九、惠策、西京观音寺大良等学法。他以年轻人特有的热情,游历佛事,吸收佛经,研读《四师法钞》、《四师疏》等经典。他不拘泥于门派,综合各家之长,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戒律观。在长安寺,他亲自阅读并抄写了玄奘等人翻译的大量经书,成为继文纲、道岸、恒景之后的法家后起之秀。
道安律师也是当时著名的建筑专家。在扬州时,他亲自教授鉴真绘画和建筑艺术,并在广陵龙兴寺和开元寺的建筑工地上亲自指导。受唐中宗委托,在长安修建了建福寺和小雁塔。鉴真到达长安后,鉴真也带着它作为助手。从设计、施工到装修,一系列实用知识让鉴真大开眼界。这为后来回扬州修建80多座寺庙和数不清的佛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日后修建像日本唐寺这样宏伟的建筑奠定了基础。
另一个是来自鉴真的律师,即德杰和尚恒静。
景隆二年(708),75岁的律师恒景看到了鉴真的智慧和勤奋,终于收他为关门弟子,并在实际的长安鸣沙寺举行了非常隆重的三司七证册封仪式。文刚、衡靖、道安三位御用导师亲自担任受戒导师。鉴真真的很幸运,因为当时已经是全国最高水平了。被裹脚的鉴真今年二十一岁。
恒敬律师精通三藏,对医学也颇有造诣。他把鉴真培养成继承人,让他跟在身边,观察他的长处,因势利导,让他发挥作用:当发现他喜欢读书、抄书时,尽量安排时间,为他读书、抄书创造许多条件;发现他喜欢建筑、雕塑、绘画、书法,也给了他充分的参观和学习;发现他关注医学,恒景特别支持,给他提供便利条件。借助于泾渭与朝廷的良好关系,鉴真经常到宫中弘文阁研读药典医术,并得以出入皇宫太医部,在那里请教医学问题,尤其是得到一个难得的机会,完整记录了孙思邈《千金方》的清稿,对他启发很大,对以后在江淮行医和传播日本影响最大。佛教以慈悲为怀,不仅主张治愈世人的心病,而且注重治愈世人的身体疾病,甚至将“医方”列为佛教徒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之一。鉴真很快成为僧侣中学习医学的领导者。
佛教向门派学习很重要。当时法家逐渐分为南山派、项部派、东塔派。鉴真遇到了一位名师,受益匪浅。他取长补短,主要是南山派,被广泛吸收,成为南山派的直传。同时又是三大门派的杰作,让他大开眼界,事业进步,几年就到了三藏。鉴真游学的收获不仅体现在他增长了多少佛教知识,还涉及到建筑、雕塑、绘画、医学等诸多方面。已成长为精通法意、善于学习、学识渊博的著名僧人。
(2)在杜东(714-742)之前被授予指环大师
开元元年(713),鉴真回到扬州,驻扎在Xi大明寺法学院,教授法律。我当时二十六岁。
因为他的“建佛,助人”,名声与日俱增。直到东渡日本前的近30年,鉴真主要从事佛教的四大类:传教、讲道、教育弟子和医学。
他宣讲法律,强调一切恶要避,一切善要行,并在出家前对僧人进行理论指导。前后宣讲《四分法》和《亦舒》40次,《法注》70次,《轻重仪》和《戒墨书》10次,创下了法学院第一次宣讲经典,后来无人再来的纪录。
他来到祭坛上宣讲戒律,并在江淮地区的主要寺院间游历。十年间,他向四万多人宣讲了戒律。仪式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在当时的中国尚属首次。成为江淮地区“出类拔萃,道俗归心”的著名僧人,被尊为戒宗。
他用心培养弟子,依托他创办的大明寺法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传承中国法律和戒律仪轨的和尚弟子。其中35名弟子“出类拔萃,堪称楷模”,成为佛教、法家的中坚力量,开创了中国的僧伽教育事业。
他为医疗而制药,扬州曾是中西药材集散地。通过几十年与药材商打交道的经验,以及主持大云寺伤心场医院、设立药材苗圃的实践,鉴真总结出了一套鉴别和收集珍贵药材的独门绝技。即使后来双目失明,他仍然可以通过口尝、鼻嗅、手触、牙咬来鉴别药品的真伪,甚至治愈了日本光明皇后的疑难杂症。他制作了大量的丸、散、丸,给贫病者送药,亲自为病者调制药物,成为一代高僧,被江淮百姓称为“治病的佛”。
继道安和道安弟子易维之后,鉴真成为了被全国广泛期待的宗主,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法律权威。开元二十一年(733),易维死后,鉴真是这个地区的佛教“祖师”。他在传戒时,为他所到的寺院设置了新的祭坛,由此产生了一批批在此寺出家的佛教弟子,以延续在此寺传戒的方法。于是,全国各地的寺院争相邀请鉴真讲经,一场海内外争夺鉴真的战役不可避免地打响了。
(2)东渡中渡海大师(742-753)
日本佛教在南朝时从中国传入。虽然有佛教但没有法人,如果严格遵守唐代“三司七证”中的仪式,连三司的数量都比不上。朝野虽推崇佛教,但普遍采取“自誓自愿”的方式出家,导致无序不可控,佛教亟待整顿;另一方面,老百姓为了逃避税役,大多将头发剪成僧尼,外部的政教关系也需要理顺。因此,迎接来自唐朝的传戒大师,是关系到日本繁荣昌盛的大事。
当时中日友好交流非常频繁,日本经常派使节、学者、留学生到大唐学习取经。在第九批驻唐使节中,荣吹和两位年轻僧人来唐迎娶并册封高僧,而被尊称为册封大师的是日本迎娶的理想对象。幸运的是,容垂和赵朴在长安大安国寺的同行和尚是鉴真的弟子。公元742年,在道行的带领下,他专程到扬州去见鉴真。他们陈述了日本佛教的现状:“如果我整晚还想要一个僻静的房间,我能看到什么?”邀请鉴真大师“停止享受这一方,成为海东的导师。”54岁的鉴真被两位日本僧人的“肺腑之言”所感动。所以鉴真到了日本,淳仁皇帝下诏,凡是出家的,都要去唐朝的赵体寺跟大和尚鉴真学戒。“由鉴真任命的人被国家承认为僧侣和尼姑”,否则,他们不能获得免除税收和劳动的官方许可。可见,鉴真一行给日本带来了“及时雨”。
现在中国连航母都能造,连南极都能登上。但由于唐代造船技术的限制,不足以提供海上人身安全,脆弱的生命在茫茫大海中随时可能遭遇各种无常。因此,当鉴真问他的门徒谁愿意和他一起去的时候,每个人都沉默了。弟子香艳道:“彼国太远,人生难存。海阔无边,无所不及。”向燕的话并不夸张,事实也正是如此:
744年,鉴真第二次东渡,一支65438000多人的队伍再次出发。结果还没出海,船就在长江口浪沟铺被砸了。船一修好就出海了,被大风刮到,漂流到岛上,忍了五天五夜才获救。
公元748年,鉴真第五次下西洋,从扬州出发。风向一转,淡水告罄,嚼生米为生,甚至遇到强盗。漂流16天到海南岛后获救。
753年,虽然第六次东方之行很成功,但也充满了危险。四艘船彼此同行。鉴真的第二艘船和吉备真备的第二艘船顶着巨浪成功抵达。第四艘船触礁并安全抵达,而晁衡的第一艘船触礁后随风漂向越南海岸。上岸后,遇到了海盗。船上有170多人,只有包括他和藤原·清河大使在内的十几个人幸存,并于两年后返回长安。好友李白以为自己被杀,于是写了一首诗《为晁衡哭泣》:日朝卿辞帝都,绕釜扬帆。似明月,沧海不归,思念你的心情像淡淡的云笼罩在云台山的上空。
正是因为大海的危险,许多信徒担心并阻止了鉴真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在鉴真时期,国内高僧大德逐渐凋零,鉴真是南方唯一可以称得上名副其实的法家大师。而“一边倒大师”却要去日本,带走一批弟子,势必给南山法家在江淮乃至江南的传播带来巨大的损失,这也是三纲五常的屡败屡战。另外,根据唐朝的法律,私自渡海是违法的,政府肯定会出面查处。因此,鉴真总是以在东南传播佛教或提供支持的名义向政府借款。
742年,鉴真首次东渡,但计划搁浅,因为僧侣集团内部有人偷偷告诉政府,帆船被政府没收。744年,鉴真正准备从浙江阿育王庙第三次东渡。为了留住鉴真,当地僧侣指责政府混淆鉴真走私到日本,这使计划再次搁置。由于江浙一带出海不便,同年冬,鉴真第四次改道福州杜东。但由于留在扬州的大弟子灵祐带领扬州僧团联名上书朝廷,官兵们终于在回扬州的半路上截住了鉴真一行。扬州人争相相告,“急填道路,遇江舟,相见恨晚”,可见鉴真东渡阻力之大。
公元753年,日本人派遣唐特使到扬州,恳求再次一起东去。鉴于鉴真之前不断离开,淮南和江东都深感困扰和警惕。事实上,鉴真是被监视的,他不想让鉴真偷偷乘船到苏州黄四浦,以便他能登上等待在那里的唐朝特使的船。此时得知扬州政府派兵搜查鉴真,日本驻唐使团内部又出现了分歧,因为朝廷从来不允许鉴真出国,怕被大唐国法追究,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之后,鉴真在使团内部人员的帮助下得以出海,躲在另一艘船上,并于65438年2月20日顺利抵达日本秋妻家。
鉴真东渡前后,历时十二年,六次,五次失败,三次出航,几经绝境,仍向往东方。36人死于海难和受伤,100多人退出了杜东的行列。55岁时,鉴真决定去东方,但他直到66岁才到达日本,尽管他已经60多岁了,眼睛几乎失明。他教导戒律,教导他人帮助世界。日本人尊称他为“渡海大师”。
可惜鉴真不是八仙,没有渡海的法宝。只有“是为礼,何以惜命?”“众人不去我就去耳”的菩萨精神,只与“我不去日本”的命运相合。有些人认为鉴真一生痴迷于穿越日本是一种误解。作为一个高深的僧人,杜东只是一个“一切法随天命”的亲身实践者。“山川异域,日月同辉,诸佛相送,* * *相缚。”在鉴真的心目中,日本是一个繁荣佛教的命运之国。
如果你持之以恒,那么鉴真的东渡,远不是年渡、月渡,而是根本用不了12年。如今,人们更多地关注鉴真上一次东渡的挫折,却忽略了他在挫折后的所作所为。事实上,正是因为经历了诸多挫折,鉴真才得以走遍半个中国,足迹遍及除江苏之外的浙、皖、闽、琼、粤、桂、湘、赣等地。他一路传法讲经,颁发戒律,修建寺庙佛塔,济贫治病,法物并用,是后世的楷模,因此声名鹊起。这就是不坚持的结果。没有东渡的成功,看似生命被消耗,实质却在不断增加生命的价值。以命传法,不也是一种成功吗?
(3)东渡(753-763)后,驱魔人过灯笼。
鉴真生活在唐朝的鼎盛时期,日本也进入了历史上著名的奈良时代,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达到了高潮。754年,鉴真抵达大阪,日本政府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日本天皇授予他“驱魔人,提灯人”的称号,邀请他在东大寺坐镇,委以教戒、传法的重任,并让他掌管全日本的佛教事务。大师设佛坛、唐佛寺,培养僧人,纠正了当时日本佛经的错误,促进了日本佛教的发展。鉴真被日本天皇授予“大和尚都”和“大和尚”的称号,被信众尊为日本“法家始祖”。
精通医术和本草的鉴真把中医技术带到了日本,他教书育人,热情治病,被尊为“医学始祖”,日本神农。直到19世纪60年代,鉴真的肖像还被印在日本的药品包装纸和药袋上。
鉴真在日本生活了十年,孜孜不倦地传播唐代佛教、语言学、文学、建筑、雕塑、医学、书法、印刷术等科学文化,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763年,年老体衰的鉴真努力传佛,盘腿而坐,安详面对唐朝,闭目而死。死后三天,体温特别高,被称为真菩萨。
之前有秦朝被称为“国父”的徐福东,之后有唐朝被称为“文化之父”的鉴真。鉴真在许多方面的成就足以代表田萍时代的文化屋脊,所以日本人称之为“田萍易”。1980年,鉴真雕像回国巡展,引起轰动。2007年,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之际,电视剧《鉴真·杜东》隆重开播。鉴真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现实意义。
评论
“春天种下一粒谷子,秋天收获一万粒种子。”鉴真能有渊博的知识,许多成就,迅速成长为一代高僧,并做出一些功勋。毫无疑问,在北京读书为他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游学之后,鉴真的影响逐渐扩大,分三个阶段可以证明:一是影响波及江淮,成为戒学大师;第二,六东渡的进程影响了全国的扩张;三是在杜东传播光明、传播佛法,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永载史册。
鉴真游学至少给我们以下启示:第一,在地点的选择上,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主要方向,这些地方的各种资源既集中又具有代表性,为游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第二,在老师的选择上,通过一直拜访名师,可以少走弯路,取长补短,融会贯通知识,这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很多成就;第三,在自己的努力中,机会永远偏向努力的人,他们会持之以恒,长久发展壮大。无论他们遇到多少困难,他们都可以遵循命运的心态,不要忘记你的主动精神会努力前进。
如果把游学比作一艘渡船,地点指示航向,名师携带力量前行,努力转化动力。要到达成功的彼岸,三者缺一不可。佛教中“波罗蜜”的意思是“到彼岸”,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般若波罗蜜多”就是用智慧去观察,过度生死,到达彼岸。鉴真西行取经,东游递灯,仰视千年,演绎了一出现实版的《般若波罗蜜多》。
纪念地(略)
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馆
宁波天童寺鉴真纪念亭
海南三亚鉴真纪念地
南通鉴真杜东遇难纪念塔
张家港杜东法院
日本秋木浦鉴真纪念馆
日本东大寺
日本奈良的唐昭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