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亮是谁?

一.地名

五良位于东阳市以东18km处,北临李峰(又名特立山),南临白溪河(原名松水)。地势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倾斜。东、西分别与白潭村、后石村相邻。古属永宁乡十二都,1929,位于无梁镇。是1935第十二首都乡第九、十保,1944更名为五粮乡。1952属于五良镇,1958属于商辂人民公社五良管理区,1961属于张村人民公社9月,1983属于张村乡,1992属于柳市镇5月。全村690户,2030人。耕地1010亩,其中田地784亩,土地226亩。

商业谷埠头陆路交通十分顺畅。

村民以姓吴的为主。南宋宝藏?丁敬时期(公元1260年左右),吴氏第八十五祖吴务农,成为洛带盖屋村,至今已有730余年。该村原名大曲,九十三祖吴大山有10个儿子,其中二、四、五、八子石琼、唐诗、宣石、周市居住在大曲。到明朝中期,这里是商业城市,是东阳北巷的贸易中心之一。九十五世纪的始祖吴本良,在区域市场上是一个公正的劳动者,被称为“五良村长”。久而久之,这个地区的名字就被人遗忘了,但“五粮”却沿袭了这个习俗,成为了这个村子的名字。

在商贸市场的发展中,五粮村成为繁荣的水运码头。市场商品大部分靠竹筏输入。清末,各行各业都有不少店铺,其中有5家中药店。“老聚场”南杂货铺以批发为主,不时有缙云、嵊县、诸暨的客商光顾。陆路交通也发展迅速。五粮古道,南经大理、醴陵、郭寨、湖西、临安,可达缙云;北经怀庐、五珠岭、卢玉玲,到达诸暨;东通巍山、香港、大岭头可达圣贤;岩口、柳石口、马头以西,可进县城。1932成立了邮政代办所。抗日战争时期,手车车队和竹筏运输更加频繁。1950年5月,东阳县第一家基层供销社在村里成立。1976年,村民集资55600元(吴世和捐7000元)建成石拱桥五梁桥。公路1980进村。1985建了一个950座的剧场。1987村内主要道路和街道铺设了水泥路面。街上有百货、五金、餐饮、修理、屠宰、水果、美发、中西医药等28家店铺。

农村学校的教育对孩子有好处。

村民吴(1573 ~ 1619)年轻时在李寨镇奥里寺教书,明末忠臣受其教育。崇祯十五年(1642),张国威升任兵部尚书,并题写“德寿杨府”匾额感谢恩师。当时他的政府已从泸州(今四川宜宾)辞职,回到赵默(管文书之职),师生情谊炽热。这块木碑今天仍然存在。村里青石牌楼和八方厅上刻的“延陵世家”也是张国威的手笔。隆武二年(1646),远在他乡的晚唐皇帝侯抗击清军大败,到了玉山,率兵到了五良村,村民们排队饯行。因此,无梁的《三门排》得名。村民姚仔感受到了他的忠诚,随军前往玉山。王永利二年七月十九日(1648),在广西南明,他和吴凯全家同时被杀。据清朝(道光)东阳县志记载,村民吴少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从事武术,其子吴志于嘉庆六年(1801)从事武术,孙武英于道光十一年(18365438+)从事武术,祖孙三代统一参军。民国时期,吴加入同盟会,加入国民革命军,跟随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

明清以来,村里出了很多官,达到儒道境界的人也不少。清瑶出生于吴少占,享年95岁。他是一个学者,有五个儿子,两个孙子和两个曾孙。民国时期,全村10人毕业于高等院校。1949后大专毕业生90人,其中高级职称12人。人才的培养是因为历代尊师重道、培养圣贤的村风。旧时代公职人员以堂为校,按学历养人才,租谷。中学士者(民国初年高中毕业,1941初中毕业)被当作“士绅”。1928,以武大祠堂为校舍,成立乡村小学。后来改为县五粮中心小学。1934吴捐地动员村民新建小学校舍,到1937建成乡村花园式结构的校舍29栋。吴为写了“建校碑文”。学生四面八方聚集,长期在校学生450多人。学校名声在外,吴写校歌:“山高水长,村办学校,教育好。”神湖风光旖旎,风美,一瓣香。“情景交融,乡土气息浓厚,学生爱唱歌。1948的冬天,准备中学。1949中学解散,学生并入东阳中学。1967初级中学附属小学。1970 ~ 1978开办“五七”高中。1984 165438+10月,村党支部发起集资兴教,社会各界人士(包括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自动认捐3万余元,成立省、区、县第一个农村教育基金会。1988年9月26日,村党支部成立了以吴、为首的建校委员会(***9人),利用集体资金60余万元,用4年时间建成了现代化的教学楼和师生宿舍。中小学的设施、设备、条件和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从1990开始,九年义务教育达到100%。校风、教风、学风井然有序,教学质量居东阳市上游。1992中考,吴明新以608分位列东阳第一。初中生男篮在全省比赛中获得第五名,创造了金华历史最好成绩。

自然风光好,人文景观多。

五良村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村民融入一亭二祠三牌楼四台五堂六厅七墩八井九桥十景。

一馆:文昌阁。建于清中叶,三层楼高,挑檐四展,顶部葫芦冲天,工艺精湛。底部塑关羽、关平和周仓。第二层是塑料文昌帝。顶楼塑料魁星雕像。以前有个知识分子的文昌星会,交换论文。亭的左边有一座佛寺,为石上香。亭北有高大的柏树和桧树。被坚固的墙包围着。

第二祠堂:即北村祠堂和南村小祠堂。大宗祠始建于明初,清同治初年吴少占倡导捐建。进过三次,后厅有七层牌位。祠堂前有四只青石狮子。

三牌楼:武大祠堂前有青石牌楼,小祠堂,佛堂。精美的石雕。四个平台:武大祠堂门口有四个旗杆平台,中间各有一个洞,竖立着5米高的旗杆。

五堂:大分堂、埃尔芬堂、三分堂、刘芬堂、八方厅,为清代东阳木雕工艺建筑。六堂:真美堂、崇德堂、桂芳堂、桂福堂、绩溪堂、石雪堂均为清代木雕艺术建筑,用料考究,装饰精美,尤以绩溪堂最为重要。

七墩:高墩、墩、大墩、朱墩、老鼠墩、段岸墩、建北墩(如果像地壳,就是天然的土墩),散落在村子四周,供孩子们玩耍。

八井:古代沿河有大井、小井、三井、藻井、六井、花井、文峰宅井、蓝帆宅井。这个村庄有丰富的地下水。20世纪80年代后,石磊井改为涵洞,井身较小。大多数家庭修建了水井,既方便又卫生。

九桥:自古以来从村子的东面到北面都有一条保护村子的运河,还建了九座小桥方便出入。

十景:空山石亭,五粮与长武之间的山顶两处,各有10多立方米的巨石堆积而成,有的孤立笔直,或如方孔,非人力所置,颇为神奇;俯瞰李峰,登村东北李峰,北望会稽山残脉,南望碧水,村落错落,令人心旷神怡;梅李故里,延陵世系源于梅李。当时,李门花厅的门上刻着“美丽故里”四个字。面对天畴,人们观赏它,缅怀他们的祖先。桥流水,村南流,老木桥渡,1976 10,修建了一座长84米,高9米,宽5.5米的4孔石桥,站在桥上看流水,感受旧貌换新颜的历史;灵岩庙会,是农历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献给公户的古老庙会,在庙前摊位上演,有罗汉班、秋千亭、高跷、骑马、十字莲、头舞、杂技等。很热闹,很不一般,1949之后改成了物资交流会。长渠灌溉,原北渠引自唐贝欣,南渠引自白溪江。后东方红水库的水沟通了两条运河,近千亩土地靠重力灌溉,旱涝保收。沙堤修,长堤阻水,绵延数里,水竹茂密,状如黑龙,自成景观;溪畔松涛,林溪滩,广植长松,随风摇曳,自成韵致,独者如迎客松;高格凌云,即文昌阁;灵岩堂前台亭台亭秀秀,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是一座仿古建筑,有挑檐,顶上有八块樟木板。这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靠手艺致富,靠产业发展乡村。

从65438到0977,吴亮人均收入只有41元。1978年4月,第四生产队发起成立工艺厂,主要生产劳保用品和机绣。60元,12人带着缝纫机和资金,做起了工厂工人的生意,说“农忙,农闲,工人带进工厂,资金”,半年产值36000元。整个村庄都为此兴奋不已,工厂和从业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985,东阳县委将这种办厂方法总结为“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产自销、自负盈亏”的经验,并在报刊上发表。村办产业发展到30多个生产点,然后就成了个体户。1986产值突破600万元,其中手套、口罩等产品成为全省最大的专业生产村。1980年,经济师吴益群引进海外技术,在村里办起了县、社区、队联合经营的花砖厂。生产的水泥花砖的品牌名称是“东牌东阳花砖”。1983的产值是60万元。1985获得省级优质产品证书。1986为东阳获得首枚银牌。1987年,吴妙潭创办的装饰厂产值50万元,产品远销海外,产值1992 1.2万元。

80年代末,全村共有私营工厂44家,产品包括针织、服装、劳保用品、木雕、水泥预制品、塑料制品、农副产品加工等14项。产业工人500余人,商业、建筑工人217人,户均年产值超过15000元,新建房屋1170多间,环绕全村。安装了30多部程控电话。从1984到1987,村党支部连续四年被评为金华市先进支部,五良村被授予浙江省家庭产业先进村称号。吴当选为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吴妙潭为浙江省第七届政协委员。1992,村党支部对村办产业进行了新的安排,开始组织6家新规模企业。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5000万元。

二、小说名、名字(榕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