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的办学思想
审美教育的心理学思想
张伯苓的美育与审美心理学。主要表现在他的戏剧教育、音乐教育和环境教育。在实际工作中,成绩显著,但没有从美育心理学理论上进行分析和研究。
]戏剧美育心理、思想、文艺是美育的重要手段,戏剧是文艺的重要形式之一,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借助演员的形体、动作、表情、舞台背景、音乐伴奏,直接面对观众。它是一种直观的艺术,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力去欣赏、感受和体验表演情节,从而促进观众的心灵感应、振动、净化和升华。因此,戏剧的审美教育功能显著,审美教育的心理效应最为深远。与其抽象地上几堂政治课,不如去看焦、的戏剧或由戏剧改编的电影。解放前,五四前后,在中国著名的大学校长中,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最重视美育。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曾接受过席勒的美育思想,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学生,因此在美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方面有很深的基础。他的“美育代替宗教”的理论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他对美育的贡献主要从理论上进行论述。张伯苓的美育理论著作不多,但在实践和效果上却超越了蔡元培。张伯苓不是作家,也不是艺术表演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但他体悟到了“寓教于乐”、“寓教于乐”的教育心理道理,所以从创办南开中学、南开大学之初就非常重视戏剧的美育功能。早在1901(当时叫“新剧”,也叫“文明剧”)就提倡戏剧。他与教职员工和学生一起创作和表演戏剧。他曾经自己编剧并导演了这部电影。他们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演员。当时,当周恩来和曹禺还在天津南田中学读书的时候,他们已经成为南开新剧团的主要演员,曹禺后来成为了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戏剧作家。张伯苓提倡戏剧,目的是用戏剧作为审美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的手段。他说:“剧院不仅是赌场,也是讲堂和教室,可以改造社会风气,提高国民道德。”曹禺曾经说过。“南开新剧团是我的启蒙老师,不是为了好玩,而是通过戏剧来讲道理。它告诉我戏剧是很严肃的,为了教育人民,教育群众,同时也是被教育的。”并在《我的戏剧始于南开的回忆》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张伯苓领导南开新剧团的目的、剧目及演出效果。他感激地说,“南开新剧团对我的影响很大。”周恩来还在他的“校报”中说:“学校里的每一次周年聚会都会以一部新剧来庆祝。今年暑假,校长(张伯苓)每年编稿都不容易。特别集和新剧团的几个成员提前到高家庄李的小学去编,免得赶时间。.....每个人编三四篇稿子,有两个被校长认可的表演者。所涉及的程序已经计算了四次...其中情节扎实,可避,但悲欢离合深合社会心理,景物丰富,故情节宜益。”这一切都表明,张伯苓是以对老师、对学生、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剧本审批的。他亲自过问重大问题,审阅剧本,听取各方面意见,最后拍板。他抗战前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大学导演过话剧演出,抗战时期和解放前在重庆南开中学也有过,我是听说过的。表演是课外文艺活动,我在重庆南开中学当教育局长的时候就在他的指导下推动了这些活动。虽然他是个老人,但他仍然非常关注戏剧教育。他要严格审剧,首先是教育性,但也很注重趣味性。每场演出他都会亲自出席,成败与否都要在校务会议上讨论。对他的戏剧美育思想的认识也逐渐加深。据曾宇回忆,早在1909年,张伯苓就主张新剧“旨在练习演讲,改良社会”。1916他在《舞台、学校与世界》一文中说:“在世界上的,也是在舞台上的。其间,君子、小人、夫愚、英雄都是他剧中的角色。如果你想成为最好的,你必须做好准备。学校有它的预备场。”这也是他重视戏剧教育的观点。张伯苓说:“你可以从剧中获得做人的经验。会演戏的人,将来也能在社会上做事。剧中有小丑,有青年学生,也有老年学生。如果他们能在剧中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将来就能应付社会上的各种环境。”他所说的已经被事实所证实。张伯苓提倡戏剧,把戏剧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剧本的选择非常严格。在他的倡导、影响和支持下,40年来,在天津、昆明和重庆,南开戏剧理论、历史故事、编年史、演出(近200部)、创作和翻译(近65,438+000部)得到审查。
音乐美育的心理学思想南开的音乐艺术教育虽然不如体育、戏剧教育突出,但比同龄的普通中学、大学更重视,成绩也很显著。这与张伯苓对美育的重视密切相关。张伯苓是倡导戏剧美育的先驱。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戏剧的表演离不开音乐与艺术的配合,张伯苓重视音乐教育,也有其家庭教育的根源。其父张九安先生,清末科举放弃仕途,醉心于演奏和演奏乐器,尤其是琵琶,被天津人誉为“琵琶张”。九安宫对音乐的执着对张伯苓的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表现在天津南开中学、大学和重庆南开中学的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中。张伯苓非常重视音乐教师的选拔。许建生、陈子诚、阮蓓颖、李等音乐教师都是当代著名的音乐教师。张伯苓把《诗经》解读为“情之歌”,非常贴切。张伯苓非常重视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历史悠久,深受学生欢迎。1938的老校友施立在《回忆南开的音乐教育》一文中说:“回想起来,南开的教育是极好的。既普及又提高。学生普遍欣赏音乐,并创造了许多人才。如沈婷、李等都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的声乐家
他在南开办了一所学校,提倡“以镜鉴自省”
环境美育心理学思想南开中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整洁、美观、有序,有一种敬畏感。在旧中国普遍存在的脏、乱、差的环境中,南开学校不失为一座美丽的教育花园。1934年,诗人柳亚子初到南开大学,写下一首赞美诗:车飞南开,水影林与光相拥。这是桃源仙境,与浊世隔了尘埃。张伯苓深谙此理,在南开大学、中学、小学都重视环境美的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美育之中。这位教育家的苦心令人感动。张伯苓深知,学校建筑的心理功能除了建筑的第二属性——使用功能和交往属性——审美教育的心理功能外,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大学校长中,张伯苓亲自领导、参与设计,甚至亲自查看建筑面积,可谓史无前例。张伯苓创办南开大学的初期,资金非常困难,但他并不提倡简单的方式。他注重建筑对于教学的基础作用,也非常重视建筑艺术的审美作用,他从未发表过建筑艺术心理学的文章,但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他有建筑美育和美化校园的心理学思想。张伯苓还非常重视校园美的整体性,即建筑的艺术性与周围人工改造的自然美相结合。有些设施还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思想,体现了德育与美育相结合的原则。张伯苓重视学校建筑和校园环境的美,是为了影响学生的精神美。他意识到创造优美的学校环境和进行美育是有效的。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高尔基说:“从本质上说,人是艺术家。无论在哪里,他们总是想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美好。”的确,一个赏心悦目、干净卫生的环境能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鼓励人们乐观向上,锐意进取。另一方面,一个凌乱、肮脏、丑陋的环境会让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导致言行异常。环境美可以影响精神美,有精神美的人才创造和维持环境美。张伯苓的“镜中自省”和“审美”也是美育措施。所谓镜训,就是在教学楼和办公楼的正门前竖起一面大镜子,镜框上刻着格言:“脸一定要干净,头发一定要剪,衣服一定要拉直,结一定要打;头直、肩平、胸宽、背直;气象:不骄不躁,不暴不懒;颜色:怡和、怡景、亦庄”。要求师生照镜子,其实是对自己外貌美、灵魂美、言行美的要求。激励人们自觉遵守纪律,提高心理素质。所谓“考美”。是对学生宿舍和教室整洁美观程度的评估。南开教育重视全校的美化。特别注意学生宿舍和教室的整洁和美观。我听张伯苓校长说过很多次,紫色和白色是代表南开的校色。“紫色”是象征“高贵”的颜色。他还幽默地说:“朱子官的满庭都是读书人。”“白色”是一种象征“纯洁和廉洁”的颜色。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生活环境中的颜色对人的情绪有影响。紫色和白色象征性地要求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和正直的品格,这也具有审美教育的心理功能。[7]
美育心理学思想应从张伯苓的教育主题和半个世纪的教育实践中继续研究,证明他非常重视美育,具有丰富的美育心理学思想。他对美育的贡献,用现在的教育政策来衡量,也是完全一致的。美育的感染力是傅的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默默培养了学生的高尚情操,增强了学习奋进的力量。数万南开校友肯定南开教育非常严谨,但学生能精力充沛地学习,学习成绩好,也与南开重视美育有关。通过美育促进智育、德育、体育和劳动教育是有效的。心理学家对美育的心理学研究证实了这一观点。而且已经体现在大部分南开人的心灵之美、言行之美、环境之美。但张伯苓在这方面的贡献长期被忽视,本文也是首次探索,难免有所漏。以后要继续学习研究,希望有更多的校友集思广益,使之日臻完善。
“公立”与“能力型”教育
张伯苓的教育本质是“公”和“能”的教育。他说,南开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精神,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私塾,到在短短几十年间享誉海内外。这种精神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我们可以称之为爱国教育,民主教育,实践教育,或者科学教育。但本质上,这几个名词并无显著区别,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王先生一生所倡导的“公”与“能”的教育。“公”与“能”教育的内容,可以说是社会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前者是一种社会公德的培养,后者是一种个人能力的锻炼。因此,它的目的是:不仅要求受教育者充实个人,而且进一步要求个人的充实。“不是为了自己用,而应该是为了公众,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过去,普通人经常指责政治风气腐败。稍微分析一下,就不难理解腐败的由来,只是不知道有“公平”;腐败的原因无非是“能力”。如果我们以前的教育真的能注重“公”和“能”,重视观念的培养,那么也许社会上的腐败风气就会一天天消除。在“公”与“能”的教育宗旨下,王先生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在学校管理的措施上,我们也是本着这个原则努力的。他特别关注那些优秀和贫穷的孩子。他深信教育的对象应该是富人和穷人,只要我们能给他受教育的机会和适当的训练,每个年轻人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并不困难。平时,他希望自己的学生养成独立的人格,做合群的仆人。他鼓励他们学习,不要空谈,希望学校教育不要与社会脱节。基于这种理念,王老师在学校管理方面的举措也与一般学校有所不同。南开学校的科学书籍、仪器、运动器材特别齐全,都是因为王老师重视科学教育,提倡体育运动。比如南开的学生为了让学生在校时了解社会组织,每年都有参观考察。为了培养民主政治的基础,学校更加注重学生在集会组织方面的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他从不轻易拒绝为他们写介绍信。这些东西都是他提倡的“公立”和“能力”教育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