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小寨坝镇

8平方公里的工业区,4平方公里的小集镇,3万多常住人口。

从南到北,一条高速公路穿城而过,“产城区”自然被划分为“84”。

西边,是一排排标准化的生产车间,绿色随处可见;往东,繁华的集镇车水马龙,沿街店铺林立,交易旺盛。

这是西丰县小寨坝镇,笔者在2008年5月2日亲耳听到,亲眼目睹。是一个产城一体的小镇,发展的很快,很奇怪。

起步:在“工业拉动”中成就幸福小镇

尘封的岁月里,12年前的小寨坝镇,已经挂上了“创建全国文明小城镇示范镇”的牌子。这个因为工业崛起而引领全省的知名小镇,如果追溯到明清时期,就有一个由来已久的“黑庙”之名,因为当地人崇拜一个“黑神”。在工业经济低迷的贵州,落户小寨坝镇的涉农企业生产出了一种罕见的“磷复肥”,经过几十年的锤炼,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最终以“中国贵州西峰”的标签走出国门。

在《渐行渐远》的记忆中,身为“表演者、建设者、见证者”的小寨坝镇原党委书记李诗祥是这样描述的:小镇的工业繁荣真正起源于2003年。经过10年的发酵,贵阳中化磷业、磷合成氨、磷化工设备、磷建筑建材、磷物业等大型企业相继落地生根,现已发展成为东南亚最大。

站在磷煤化工总部的楼顶,看着西部日夜扩张的工业区,李诗祥不禁感慨良多:虽然目前已经退位“二线”,但他仍顶着“司令”的头衔,坚守在多方协调的“前线”。

2012年,小寨坝镇GDP达到24.85亿元,财政收入5453万元,其中工业比重超过86%。

工业兴,百业兴,人活。依靠工业兴镇的强大拉力,小寨坝镇人口剧增,商铺云集。根据2011年的调查数据,由产业工人、本地居民和外地商人组成的总人口最多时达到4万多人。

黑神庙居委会主任吕世芬作为土生土长的“老街”人,见证了小寨坝镇的变迁:24年前,黑神庙街道总长只有500米,街道两旁都是低矮破旧的木屋和茅草房。通往大街的路坑坑洼洼,只有一家餐饮小吃店。每逢周五,人们去赶集,街道两边都占着路,过往车辆成了“肠梗阻”。

卢世芬口中的老街已经改头换面:街道两端延伸,房屋三四层高,店铺宽敞,生意兴隆。当地至少80%的居民靠租房生活,一年至少有18000个孩子。

从本镇三田村嫁到黑神庙街道近20年的袁先群,随着脑海中的“水桶下岗”渐渐淡去。尤其是1997,新街建成,成百上千的外地人蜂拥而至,她眼中的集镇越来越热闹。

沿镇政府方向右转,直行100米。墙内的黑庙中学,处处春色。“资深”老师曾宪德先生打开了话题:“我在学校教书20多年,自行车摩托车坏了好几辆。2004年,我开了一辆车。”老教师袁绍林抢过话:黑寺中小学前年通过开磷物业安装了蒸汽供暖设备。即使在寒冷的冬天,老师和学生仍然温暖如春。

走在这样的“春天”里,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每逢重大节日,小寨坝居民往往自发举办各种文体活动,邀请企业* * *参与,享受一场“精神盛宴”。很多富裕家庭也“玩过”奥迪、路虎、奔驰、宝马、大众等高中低档车。每晚停车,整条街简直“一位难求”。

敢吃螃蟹的谢军筹集了几千万资金,成立了镇上唯一的混凝土搅拌站。在其站工作的农民平均月工资不低于3000元。吕诗芬对此很高兴:小寨坝人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以前万元户很了不起,现在654.38+万元户满大街都是,就算是百万元户也不稀奇。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融合发展,不仅让小寨坝成为“幸福小镇”,也为贵州走特色城镇化道路树立了“标杆”。

起步:在“产城融合”过程中成为强大的工业中心

现代化的标准工厂,别墅式的住宅新村,失地农民变成了工人...

细数诸多“贵州魔术”,一个小寨坝“从零工业到工业重镇,从小乡镇到小县城”,有很多镜头值得重播。

——从2000年开始,濒临死亡的曲庆林董事长带领团队负重攀登,设计了“多水多水”的滚动升级方式。短短十余年,磷工业园拓宽至8.23平方公里,去年工业总产值96.35亿元。

——作为执政十余年的“掌舵者”,李诗祥亲自指挥了以文化路、贸易路、外环线、交通路、重庆居住区为“三横四纵”的镇中心建设,使这座按“县级标准”设计的小镇被1992列为贵州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0年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镇”。2001被五部委授予“全国文明小城镇示范镇”荣誉...

磷化工产业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好于齐飞”,实际上是“产城互动”的无缝耦合。

解读小寨坝的发展历程,这个小镇一直在印证着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政府主导、业主开发、镇企共建、项目先行”的运作模式,那些连绵不断的闪光轨迹,铺就了一条色彩斑斓的希望之路。

在新建项目“三硝”的生产现场,被称为亚洲第一高塔的“双塔”矗立其上,身着黄色工厂服装的工人们在机器前不停地忙碌着。标准厂房里全是刚刚包装好的高塔硝硫复合肥...

建设建材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邓更是如数家珍:从最初的黄磷、过磷酸钙、重钙三大产品,发展到NPK复合肥、硝基复合肥、磷酸一铵、磷酸二铵、无水氢氟酸、磷石膏建材、沼气、食品级二氧化碳等20余种。,而且企业的产业链越来越长。

谈到产品销售,林锴合成氨公司生产部副主任肖强兴奋不已:产品实物量已超过240万吨,销售网络遍布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地,还远销东南亚、加、日、韩等地区和国家。

“今天看小寨坝,既是产城互动,也是产城分离。”5月2日上午,小寨坝镇党委书记陈在其办公室接受采访时表示,从磷化工企业进驻小寨坝镇的那一天起,县委县政府就立下了一条铁规矩,企业“围墙”内的事情,一切由企业自己决定;地方政府必须当好企业墙外一切事务的“保姆”。

翻开小寨坝镇的大事记,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分工很明确:一个抓小城镇示范建设,一个抓工业园区扩建、征地拆迁。

去年冬天和今年春天,市长陈林一直忙于磷化工工业园的征地和搬迁。“所有的拆迁没有一次是强拆。目前,中心村堰塘沟组已有80%的农户签订了拆迁协议,潮水村何家坝片区房屋调查已基本完成。一大早,心急如焚的陈林赶到了拆迁现场。

云飞行中有风。回顾每一个企业的成长,“大拆”浪潮滚滚而来。小寨坝镇一批敢于兴风作浪的党政官员,不仅在县城下洋朗村建成了3万人的“磷业职工安置新村”,还在小寨坝南山大道成功建成了别墅式的“西峰工业园农民安置新村”。

走在农民安置新村,10多条街巷一尘不染,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据管理新村庄的复兴居委会主任杨介绍,该村有1867户6856人。

失去土地就不会失业,生活也有保障。工业园区的快速扩张也扩大了城镇的就业空间。据统计,小寨坝镇7个村的拆迁户中,已有5300多名失地农民进厂当工人。仅在贵州新建的第一条葡萄酒加工生产线就为女工提供了相当多的就业机会。

“一个人进厂脱贫;两人入了厂,成了富翁。”现在,在杨所辖区域,兴科电子有限公司的引进,利用南山大道上闲置的厂房,增加了农民就业的生活水源。

起飞:在“长远规划”中建设生态城镇

在小寨坝3万多人的心中,有一个甜蜜的梦——成功创建省级示范镇、生态镇。

梦想不是空中楼阁。2010,11,循环经济的精细磷煤化工产业园在小寨坝成立,小寨坝人拿到了省级经济开发区的“金钥匙”。在修改完成西丰磷煤生态化工循环经济基地产业规划后,他们委托省城乡设计院科学编制了《小寨坝镇城市利用》2013版。

“要打开新一轮小城镇建设的大门,钥匙旋转的角度一定要准。”陈轻松地用红笔在小寨坝镇的地图上画了一幅画,很快勾勒出从镇上辐射出去,再通过雪松排绕西山流动的“金三角”。

陈介绍,新版小寨坝镇城市利用总体规划最大的看点是规划面积扩大了10多倍,从4平方公里扩大到42.54平方公里。根据拟定的规划理念,规划总投资高达100亿元,东起梅小山、黄木沟、猴子岩,南至潘角营南山煤矿、潮水村桥,西至镇界,北至大河口、五儿寨、大坡嘴。届时,居民呼吁的“建设绿地、公园、广场”等暖心项目将一一凸显。

在小寨坝镇建设总体规划中,规划建设期分为“近、中、远”三个阶段。2020年中期目标完成时,新的城市生活区已移至南部。一旦2030年远期建设达标,工业园区和小寨坝镇将呈现真正的“产城分离”,与西丰县形成“产城互动”的新概念。

县工业园区办公室副主任陈云坤告诉笔者,眼下最激动人心的是投资234亿元的热电联产项目。该项目将分两个阶段实施。相关可行性报告、项目规划、地质勘察已“定稿”,正在进行安全评估。预计今年6月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不仅小寨坝人冬天不喊冷,全县25万人也将在贵州率先享受“直供热”。

从规划的角度看,小寨坝人民在黎齐放飞了梦想:做全省小城镇发展的示范先锋,全面建设绿色低碳的旅游小镇,最终建成“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优”的特色小镇。

浓缩的场景就在眼前——

“工业梯田”形状的工业园区内,公路两旁高大的悬铃木、香樟、银杏、合欢等树木枝繁叶茂,矮小的女真、杜鹃、红叶石楠、栀子花等灌木竞相吐绿。16连片利用企业产生的余热蒸汽,鲜花盛开,香气宜人的“温室花厂”。

无独有偶,在被誉为“桂阳绿色社区”、“全员就业社区”的林新元社区,遮天蔽日的树木将员工楼藏在了阳光下。社区工作者楼冬季全部供暖,幼儿园、磷化工学校、超市、足球场、休闲广场、图书馆、医院、休闲吧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陈介绍,利用磷产业快速增长的契机,整合各方资源,重新启动小城镇建设。现已建成麻柳庄至刘畅公路、磷煤化工大道、村级公路33.5公里,建成5000吨/日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8公里。新农贸市场、物流园、垃圾清运系统、排水污水管网、绿化、图书馆等38个项目已开工11。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带动了金融、餐饮、房地产、租赁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已入驻小寨坝镇,这是一个功能齐全、欣欣向荣的小镇,正在黔中昂首崛起。

夕阳西下,林新元居委会主任黄桂群像往常一样,带领着一群中老年人跳着健身舞。在轻快愉悦的舞曲中,作者仿佛看到了一座极具现代魅力的小城,由远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