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日常消费调查怎么写?
-
每天放学后,中小学门口的一些杂货店、大排档都热闹非凡。各个年级的学生围在摊位前,店主和商贩对学生口袋里的钱满脑子都是。在消费品市场上,各种为学生设计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日益丰富多彩。但是这些“酷追”的口袋里到底有多少零花钱呢?他们通常把钱花在哪里?
最近,罗明市场策划(上海)有限公司对中学生的日常消费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对上海市14所学校的428名初高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自填式方式,本次调查时间为165438+10月5日至165438+10月65438+5月。
98.6%的中学生有零花钱。
调查数据显示,98.6%的同学有零花钱,只有1.4%的同学没有零花钱。
研究者认为,现在的学生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被誉为祖国的花朵。父母对孩子几乎是百依百顺,疼爱有加。即使他们省吃俭用,他们的孩子总是有他们需要的一切。谁不想自己的孩子过得更好?有些家长总会在孩子上学前,在口袋里放几块钱给孩子买零食和学习用品。孩子出去玩,也会给孩子准备一些开销。这些零花钱也是父母对孩子成长投资的一部分。家庭中只有少数孩子的日常生活可能是父母安排的,所以不需要什么零花钱。
初中生每个月的零花钱大多在50元以下,高中生消费水平较为平均。
调查数据显示,初中生中,有50元以下零花钱的居多,占70.2%。而51-100元占14.9%;101-200元占6.4%;201元占8.5%。高中生的零花钱量相对更平均,不同区间的比例也比较接近。其中,占比最高的在201元以上,占比30.4%。其次是151-200元占26.1%;而100元以下和101-150元以下的零花钱都占了21.7%。
研究人员认为,初中生年龄还小,平时消费很少。另外,初中生的判断和行动能力相对较弱。父母一般不会给孩子太多的钱,只有在一些郊游和长期外出的时候才会比较“大方”。一般会一次给他们几块钱,应付日常开销和日常车费。所以大部分初中生的月零花钱都在50元以下。
相对来说,高中生在各方面的花费更多,学习费用明显高于初中生。父母不惜为孩子支付正常的学习费用,与此同时,孩子每天的生活费和每天的零花钱也开始上涨。
中学生94.4%的零花钱来自父母。
注:多项选择题合计100%
那么中学生的零花钱从哪里来呢?调查数据显示,孩子的零花钱大部分来自父母,占成功率的94.4%;祖父母、外祖父母占19.7%;其他亲属给了7.0%;而自己打工的人(主要是高中生)占4.2%。交叉分析显示,高中生通过奖学金和兼职获得一些零花钱的比例略高于初中生。
研究人员认为,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一般依靠父母支付生活费。少部分学生和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住在一起,经常收到他们的零花钱,这也是基于长辈对晚辈的照顾。所以,他们的零花钱大部分来自父母。
一小部分期望“自力更生”的学生,通过打工改善生活条件,同时也接触社会,丰富社会阅历。但是中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能同意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家长还是不多。
中学生零花钱的三个“流向”:买书、存钱、买零食。
注:多项选择题合计100%
那么年轻学生的零花钱一般都花在哪里呢?统计结果显示,47.7%的学生将零花钱用于买书;46.5%存钱买零食;这三类用途的选择率明显高于其他用途。而玩游戏(包括一些家用电脑游戏)的占25.4%;体育费用占14.7%(其中初中生占初中生总数的8.3%;高中生占23.5%);5.0%用自己的零花钱买衣服(包括衣服和鞋子)。
交叉分析表明,初中生和高中生在花零花钱上存在一定差异。高中生花在玩游戏、运动和买衣服上的钱比初中生多,而初中生每个月花在买书上的钱更多。
研究者认为,书籍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养分,目前的文化图书市场也比较繁荣,课后、课内都有;娱乐,电脑知识;爱好、文学小说等书籍。可以在书市买到,家长也是赞成孩子买书的,总希望孩子能多学点东西,所以图书消费就成了学生零花钱的一大消费方向。
大部分中学生把零花钱花在书上,这其实是中学生文化消费的一种表现。很多青少年的朋友都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所以很多青少年通过各种书籍来填补自己的课余时间和精神需求,这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现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了,市场经济让消费领域无孔不入。没有直接经济来源的学生也成为了很多商家的目标群体。在许多学校的大门两侧,学生经济发展迅速:杂货店、文具店、书店、网吧、大排档、电脑游戏光盘店等等一应俱全。市区的一些商业街也开设了青少年用品专卖店,无疑是针对青年学生这一消费群体,很多知名运动品牌也将这一群体作为重点消费对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消费市场也进一步启动。可以发现,购买精神消费方面的书籍在青少年的零花钱中排在第一位,但目前国内文化消费市场上针对青少年朋友的书籍还很少,很多都是习题集和课堂上的补充资料,可以填补青少年的精神空间。而国外一些漫画、故事书充斥市场,吸引了大量青少年,这其实也反映了国内相关图书资源的匮乏。因此,必须关注中学生的文化消费需求,挖掘中国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46.5%的中学生朋友会把自己没用完的零花钱存起来,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储蓄有明确的消费目的,是一种积累行为。这个结果表明,中国人勤俭节约的美德也被我们年轻一代继承和发扬了。
另外,很多年轻学生更喜欢吃零食,所以零食的支出也占了很大比重。
近一半的中学生自己留着积蓄,超过1/3的积蓄“回流”给父母。
那么这些相对年轻的学生朋友是如何处理自己的存款的呢?
调查结果挺有意思的。数据显示,45.5%的学生自己保管存款,34.6%的学生将存款“交给”父母保管,只有7.8%的学生将存款存放在银行。
研究人员认为,许多年轻学生的朋友会把零花钱带在身边,供他们平时使用,这也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但有趣的是,他们中很少有人会把钱存在银行,这也说明目前的银行存款并不适合这些青少年,尤其是还没有拿到身份证的青少年,而且银行存款的手续和填写对一些青少年来说也不是很方便,这可能是导致孩子很少把钱存在银行的一个因素。
近三分之一的青年学生朋友会把自己的积蓄交给父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在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其实很多家长都是矛盾的:既希望孩子多花钱,又担心孩子乱花钱,怕孩子以后养成大手大脚的坏习惯。而一些懂事的孩子,体谅父母养家糊口的辛苦,主动把零花钱给父母,也算是一点孝心。
一个人的很多习惯都是在青春期形成的,一个学生对待零花钱的态度,可以反映出日后理财的细节:一个人年轻时勤俭节约,长大后却绝不会大手大脚花钱;年轻时“得风得雨”,让他觉得钱来之不易,长大后一不小心就会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罗明市场策划公司的研究人员认为,孩子的储蓄行为是一种好现象,家长应该正确鼓励和引导,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理财的好习惯,但孩子把积蓄还给父母的现象不值得提倡。同时,家长一定要关心孩子的生活习惯,坚决纠正不良习惯,这也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太宠孩子了,孩子要尽量满足。家庭的优越条件养成了贪吃懒做的坏习惯。众所周知,一个“让自己的儿子成功”的愿望,结果变成了“被收养的大人”,身边的例子数不胜数。很多发达国家的家长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无论家庭经济条件多好,学生打工赚钱,自食其力的现象依然普遍。在国内,观念还是比较落后的。父母总想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安逸的环境,让孩子在自己的保护伞下成长。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出人头地,但教育上不要马虎。“拔苗助长”不好,“小心翼翼”更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