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一,课堂教学的建立
在素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来进行的。要以素质教育思想为理论指导,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此,我们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首先深入教学一线,走进课堂,研究课堂,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并要求各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县局下发的学科教学意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认真对待每一堂课,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来指导和设计课堂教学,扎扎实实地教好每一个环节。从而从观念上消除和纠正了认为学校环境布置得漂亮、课外活动开展得生动就能完成素质教育的错误取向和片面观点,确立了课堂教学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二,优化课堂教学目标,突出“五要素”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检查和评价课堂教学的依据。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行为的前提。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往往把课堂教学等同于“智育”。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素质得不到全面提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想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首先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质量。1991年以来,我县积极开展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在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注意掌握两个基本原则:
首先是全面性原则。我们在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的内涵、目的和要求以及各学科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具备的“五要素”,即:1。思想道德教育(包括美育、劳动教育等)的目标要求。);2.科学文化知识的基本内容;3.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4.智力训练的方法和步骤;5.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要求。
第二是渗透性原则。课堂教学目标的五个要素不是孤立的,它们也必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学科教学内容是思想教育的载体。要将学科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通过一定的训练方法和技能活动来进行。在智力训练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因素,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以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教材、学生、教法、学法,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将五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目标具体化、科学化。
三,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体现“四讲”
课堂教学方法是用来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一种方式。课堂教学目标的优化为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但要想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上,不仅要考虑如何教会学生已经总结出来的基本社会经验,还要考虑如何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获得这些经验。在学习法学时,既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获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又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自动更新知识结构,不断调节学习状态。近年来,我们一方面学习、借鉴和推广李吉林、马新岚、邱学华等名师的优秀教学方法,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大胆改革、大胆探索体现素质教育特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各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中,我们始终注重“四个讲”。
1.注重知识的内化。
我们要求各门学科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让学生不仅能“理解”所学,而且能掌握和运用。我们规定所有科目的课堂作业都必须在课堂上完成和测试。在目测中,凡是发现课堂作业和习题的完成率和正确率达不到正常标准的,无论多么精彩的课,都视为差课。
2.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
现代教学理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突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系统规律。素质教育的首要特征是发展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自尊性、适应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认知过程。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七不插手”。即: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本;让学生说说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让学生概括结论或中心思想;定期让学生找;让学生自由构建知识结构。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而且使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主动感受和获取知识、锻炼技能,使其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3.注重素质培养。
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技能的获得和熟练,良好行为的形成和习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通过大量的严格训练来实现。因此,在各科教学中,我们始终要求抓住训练这条主线,让学生在校中和中学中进行练习,不断巩固提高。借鉴江苏泰兴杨司中学的经验,我们规定了“练、讲、练”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要求“一般新授课基本训练时间不超过5分钟,新授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反馈练习约15分钟。”
4.注重情感体验。
素质教育不仅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更需要学生的情感投入和深刻体验。我们不仅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行为必须遵循情感原则,才能真正实现目标。教学的功能不仅是建立认知系统,而且是积极调动情感系统的功能。
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自身教学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教学管理行为、教学评价行为的情绪化,还要善于创设各种体验式教学环境,让学生获得感受,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处理自己经历的各种问题。
第四,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施“三个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以听课为主,只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为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我们改革了评价方式,变单一评价为综合评价,制定了课堂评价七要素,建立了分级听课评课制度,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实行了“三个结合”。
1.自我评价与其他评价相结合。
我们要求每个老师每节课结束后都要做一个自我评价,写一份“教学评价”,不断总结教学的成败,不断提高教学和教学艺术,我们还要求所有学校建立教师互评和领导评价的常态制度。每学期学校至少组织一次教师互评和一次对每位教师的抽查评价。互评和随机评价都是与教师交换意见,记入教师专业档案。
2.过程评估与效果测试相结合。
为了做好课堂教学评价工作,我们统一设计印制了听课评课笔记。笔记不仅记录了教学过程,还根据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设计了评价和评分栏目。对于每堂被评价的课,不仅要评价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安排、教学语言的使用、双边教学活动的处理等。,还要看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掌握,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和教学效果。过程评价与效果检验相结合,促使教师更加注重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注重教学效果,有效遏制了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和排场,确保了素质教育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3.平时评价和期末评价相结合。
任何课堂教学改革都必须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我们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各乡镇、学校每学期组织对各年级、各班进行终结性教学质量检测,结合平时课堂教学检测,对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教学业绩进行综合评价,评定等级。教学水平差或教学质量测试结果差的,不得评为“优秀”或“良好”。因此,要求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扎扎实实地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我们立足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我县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