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学科的学习特点

课程特点变化很大:

进入中学后,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习的课程种类逐渐增多,内容逐渐深入。小学学过的语文、数学、英语,从直观、感性、零碎的知识点,转变为更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更强调能力要求;同时,历史、地理、生物等人文社科知识也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这些科目是初中生积累文化素质所必需的,客观上大大增加了初中生的课业负担。教师越来越重视知识传授的严谨性和学生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记忆大量的定义、原理等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成绩的分化越来越激烈:

随着学习量的增加和内容的深入,加上初中生的心理波动和生理变化,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同时出现了激烈的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学的学习成绩和初中的学习成绩相关性不大。据有关专家研究,小学是尖子生的学生进入初中后继续保持领先的情况大大减少;相反,一些在小学时被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后来居上,成为学习尖子。但是初中的学习成绩明显和高中的学习有关系。第二,二年级往往有明显的学习“分化点”。总的来说,高一经过学习适应和调整,学习习惯和方法基本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年级差异也逐渐明显。尤其是二年级,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陆续开设,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个时候学习开始出现好的,差的,差的,好与差的差距越来越大。第三是学习成绩和努力程度的区别。优秀的学生能合理安排时间,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所以往往显得轻松,仍有余力学习;学习差的学生疲于应付,事倍功半,学习越来越吃力,学习成了沉重的负担。这种轻松的学习态度是判断学生学习潜力的重要依据。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重要;

进入初中后,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逐渐增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除了课堂教学,学生还需要有意识地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直接帮助在逐渐减少,很多家长因为孩子学习难度的增加而力不从心。因此,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学习依赖性强的学生往往越来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