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炯天事迹介绍

落后的技术和灾难激励他无怨无悔地追求生活。

1983年,刘炯天从东北大学毕业,到苏北的中国矿业大学工作。到学校报到后,被派到淮北芦岭煤矿工作实习半年。年仅20岁的他接受这样的工作安排时感慨万千,因为当时高校青年教师已经掀起了学习外语出国的热潮。到达现场后,有两件事深深触动了他。一个是当时全国闻名的芦岭煤矿火灾事故。煤矿工人冒险升井后惊恐无助的眼神,隔离在大门外的矿工家属的眼神,至今他都记忆犹新。还有就是他的选煤厂,由于技术落后,制度不完善,导致产品质量差,煤泥水到处流。他不仅要穿靴子才能进厂,而且附近的农田里都是煤泥水,既浪费煤炭又污染环境。当他穿着厚重的靴子上班时,他感到作为选矿人的愧疚,更感到作为选矿人的责任。这两件事的经历让他的内心躁动了很久,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为改变这种局面贡献力量!

实习结束返校后,他认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向党组织表明将把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煤炭科教事业。

路漫漫其修远兮,努力会带来不平凡的收获。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煤炭。然而,硫和灰是与煤有关的有害成分。如何脱硫降灰洁净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全世界能源科学家关注的焦点。面对我国煤炭杂质含量高、分选难的特殊情况,国家在八五和九五期间组织了科技攻关项目,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中国矿业大学。这是国家赋予中国矿业大学相关专业教师的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选择了精煤脱硫降灰的研究方向,开始了攻克这一难题的艰辛历程。

最困难的部分实际上是在研究小组成立之初,但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缺乏资金和设备来为自己寻找出路。没有场地,他们就自己开辟搭建试验台,自己切割钢板,自己焊接车架。切割和粘合有机玻璃产生的烟雾和难闻的气味经常让他感到头痛,甚至呕吐,所以过一会儿他必须出去呼吸新鲜空气。就这样,经过两个月的努力,他们造出了第一台实验装置。也就是在这套设备上,他们完成了实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中国的煤炭集中在西部,他们的战场也随着煤炭发展战略的变化而转移。无论是在偏远的重庆山区,还是在荒凉的内蒙古大漠,他都带领课题组住在简陋的厂房里,和现场人员一起一次工作几个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作为第一设计者,他获得了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4项发明专利和中国的6项实用新型专利,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十多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九五”、“十五”国家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推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2项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项目,提出了级联优化分离理论,研究了旋流-静态微泡柱分离方法,完成了6× 6米尺寸的国际最大设备。该设备已在国内近200家企业使用,并出口到印尼和越南。据不完全统计,其年效益超过1亿元。1997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还被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优秀成果。

累完一份好工作,苦了家人。

春节前,他们承担的鞍钢铁矿项目工业试验开始。在测试中,它遇到了多年罕见的感冒。厂房没有保温,滴水成冰,十几个光阀都冻裂了。实验初期,系统时不时漏水。一不小心,棉袄就湿透了,湿透的棉袄很快就会冻硬,只好脱下来放在暖气片上烤。人们靠在暖气片上取暖。为了检查设备状况,他下到七八米深的柱底。到处都结冰了,又黑又滑。水滴落在他的头和脖子上,衣服都冻住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完成了实验任务。

东北项目刚刚落下帷幕,西北的工业实验又开始了。这时,中国的新年即将来临。课题组的年轻同志已经奔波多年,应该让他们回去和家人团聚一年,于是他安排其他人回家,自己调到西北。在火车上,他给妻子打电话告诉她自己的行程,到达考点后立即上班。直到晚上六点多,他才被大年三十的企业老板从现场请回来。回到住处,他看着窗外冉冉升起的烟花,听着不时响起的鞭炮声,想念在徐州的父母妻儿。我妈常年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年近80,还要照顾母亲。女儿一个人在外地上学,平时照顾不了他们,也不能陪他们过年。他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他拨通了家里的电话,妻子听到他的声音半天也没说什么。他的妻子也是党员干部。为了让他在外面安心,她终于控制住自己的感情,用平静的语气对他说:“一切都好,保重!”

刚结婚的时候,妻子在徐州矿务局工作,没有房子住宿舍。为了照顾他的科研出差,妻子带着孩子住在单位,孩子出生7个月就送到了托儿所。他住的离父母很近,但经常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去看望老人一次。为了他的事业,刘炯天同志真的很累,为了他的家庭很痛苦。

尽老师的职责。

他常说,“作为党员中的教师,参与科研是我的职责,教书育人是我的职责。”。尽管科研和行政管理任务繁重,指导了许多博士生和硕士生,但他每年都坚持给本科生讲课,并注意在讲课中反映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新知识和新方法。他讲授了两门课程,一门被列为省级精品课程,另一门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作为一名教师,他对自己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用专业知识过苦日子,二是过苦日子。在指导研究生写论文的过程中,他要求他们修改十多次是常事。他还非常重视对学生做人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他有一个研究生和博士生。他送这个学生去云南做实验的时候,临走之前,在很多方面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这个学生在实验基地呆了四个半月。他通过电话与学生保持联系,了解实验进展,给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任务返回学校后,很高兴看到学生的身体变得强壮了,沟通协调能力提高了,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现场人员的大力支持和表扬。还有一个学生因为方言表达问题,在调研现场和工人师傅发生了争执。他看到后,严厉地对学生们说:我重视做人甚于学术!人们必须学会尊重他人和他人的工作!你必须学会与人沟通,学会善待他人!为了教育学生,他亲自找到了工人师傅,向他说明了事情的原委,并诚恳地向他道歉。他的行为教育了学生和在场的所有人。

做一个领导者,你必须愿意尽自己的责任,愿意付出。

在刘炯天教授看来,成为一名领导者需要勤奋和奉献。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2000年任化工学院院长。自从他上任以来,他对研究所的工作投入了更多的精力。上任之初,正值国家在评审重点学科,他们的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具备冲击国家重点学科的实力,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于是,他和团队成员共同努力,推动了学科的凝练方向和学术团队的融合。在他准备宣布辩护的期间,他的脑海里充满了辩护,以至于晚上都梦见了它。在将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后,他和团队成员一起,依托矿物加工工程的优势和主导学科,打造了以煤炭加工为特色的学科群。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化学工艺学科也成为江苏省培育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学科。

在担任院长的这些年里,他非常注意与医院党委书记和团队其他成员的沟通与合作。如果有问题,我们会一起解决,一起克服。在学院领导的带动下,学院形成了积极和谐的氛围。大家团结一致,* * *共同奋斗,教学科研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学院本科教学一直保持校评优秀,科研经费连续两年全校第一。博士点由1增加到4个,硕士点由3个增加到9个。建立了国家环保洁净煤与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中心,化学基础教学中心建成省级基础教学中心。2003年底,学校进行了院级领导班子的期满考核,化工学院领导班子被评为优秀。

刘炯天同志在担任院长期间,坚持把组织的需要看得比个人的需要更重要,把整体事业看得比个人名利更重要。2004年下半年,央视《走近科学》栏目采访他,问他为什么坚持在徐州工作。他说自己的事业在矿大,对事业充满了情感和激情。为了当好院长,他给自己定了两条规矩:一是不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横向项目,以节省时间,全身心投入学院工作;第二,涉及学科发展的科研项目主要在节假日和休息日做,以免耽误学院的工作。有人估算,当了5年总裁,他至少损失了10万的个人横向研究经费。这几年,他周六周日几乎没有完全休息过,经常在实验室呆到深夜。有人说他这样做不值得。但他相信这样做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得到了生活中的快乐和赞美,比做什么都有价值!

多年来,刘炯天的工作和成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党和政府也给予了他许多荣誉和奖励。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煤炭行业十大科技创新人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二级、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首届“十大”优秀专利发明人、江苏

2005年6月65438+10月65438+7月,江苏省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召开高校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作为报告团的五名成员之一,刘炯天作了题为《献身煤炭科教事业是我永恒的追求》的报告,在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受到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的好评。2005年6月5438+10月65438+8月,学校党委下发了《关于贯彻省委领导重要指示,开展向刘炯天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刘炯天说,他将把投身于煤炭科教事业作为自己永恒的追求,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