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高考在哪里?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也被称为“新高考元年”。新高考将在浙江和上海举行,高考综合改革进入关键时刻。自1977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命题和招生制度不断调整优化。这一次,党中央、国务院下决心自上而下展开全新的顶层设计,被认为是恢复高考招生40年来的一次重要改革,是一次大的变革。
新高考会带来哪些新挑战?综合素质评价怎么“参考”?新高考会带来哪些变化?记者就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走访。
“新高考”中的“新”在哪里
改革进程的简要回顾。2065438+2004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上海、浙江为全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市,为其他省(区、市)高考改革提供了依据。两地很快出台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从某种程度上说,上海和浙江的高考怎么改,改什么,是全国高考改革的风向标。
简单总结一下两地的高考改革方案,两个缩写很醒目形象——“两基一参考”和考试科目“3+3”。所谓“3+3”,是指从2017起,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统一高考成绩和三门学生自选考试科目组成,作为高校录取的基本依据。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三科150分,上海三科选考70分,浙江三科选考100分。同时,两地也不再分文理。
对于高校来说,招生的标准已经从过去单纯看高考成绩,转变为三门科目的高考成绩和三门自选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即“3+3”)。另外,还要参考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即“两基一参考”。对此,一位高校招生负责人表示,“传统的高考就像一桌饭。现在的方式有点像自助餐。选择自己喜欢的菜,提供了机会和权利。”另外,外语考试由一年一次改为一年两次,可以选择较好的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新高考」带来哪些新挑战?
新高考,考试科目的多样性,志愿填报和录取的方式都和过去有很大不同。这对两地考生、高校、考试院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记者了解到,以往各大高校在上海招生几乎只有三种模式:只招文理,只招理科,文理兼收。对于考生来说,“3+1”的“1”只是一个“小站”,文科的“政史地”只选一个,理科的“理化生”只选一个。如今成了不分文理的“六选三”。按照排列组合算法,学生的分数多种多样,有人计算出多达15到20种。
对于大学来说,不同的专业对考生的科目要求不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考生的难度。我们要把自己的利益和大学的要求进行平衡和权衡。根据日前公布的计划,上海市37所高校共有1096个具体专业或学科。在千余个专业类别中,有14所高校,655个专业(类别)不受学科限制。物理是最常选择的科目,占总数的37.9%;其次是化学,占30.7%;生命科学占20.3%。考生只需满足1科目中的任意一项,即符合报考本专业(类别)的条件。比如复旦大学的历史专业,要求选考科目为历史、政治、地理,即考生满足报考任何一门考试的条件即可。最严格的是限定1科目。比如上海交大,要求考生报考该校的理科专业,必须有一门物理的附加课程。
志愿填报和录取环节也与以往不同。浙江省由填报志愿、分批录取改为按考生分数填报志愿、分批录取。从学校平行志愿到专业平行志愿。普通高考考生可填报80专业平行志愿和专业平行志愿,按考生排名和志愿顺序进行。电脑依次搜索考生填报的80个志愿,一旦符合投档条件,直接在学院投档,后续志愿同时作废。上海将“高校专业群”作为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的基本单位,每个考生在普通本科批次中最多可选择24个“高校专业群”。“高校专业群”由在沪招生的高校根据不同专业(含专业或专业类别)选修科目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设置。一所大学可以设立一个或多个“学院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包含不同数量的专业。同一“院校专业组”内所有专业的选修科目要求必须相同,同一“院校专业组”内的专业可以调剂。
“新高考”可能会让考生在选择科目和填报志愿时更加焦虑。毕竟考生很难了解每个专业的特点和方向。但“新方案在志愿填报过程中,正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考生、家长和学校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发展需求。”上海市北中学校长陈军介绍。当然,为了减少考生因不熟悉规则、志愿填报失误而错失好学校或好专业的几率,上海实行了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和两次征集志愿两种新办法。
“通过选拔,让学生全面发展,有个性,让高校找到适合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实现‘学你擅长的,考你擅长的,录你想要的’。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学会选择、善于选择,不仅是应对高考的必要条件,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考题’。”浙江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突出选择的作用是希望考生尽可能从自己的志向和兴趣出发,思考选择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专业,注重成长规划。”陈军认为。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建议考生在填报新高考志愿前要做足功课:认真阅读浙江省各高校年度招生计划,参考当年所报高校招生章程中对考生的要求,如体检、外语、单科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看他们是否符合报考条件。结合学习兴趣、专业定位和未来发展规划,综合考虑,慎重选择。
“新高考”带来了哪些新变化
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体系看起来很复杂,但背后的价值却很明确——鼓励学生个性化需求和高校多元化选择,同时保证制度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以文理分科为例,非黑即白的“文科生”和“理科生”概念,在存在了30多年后,终将淡出。而且,随着“3+3”的实施,以前冷门的学科如生命科学、地理、历史等在文理不分科的背景下变得“炙手可热”,以至于一些学校的老师对地理等学科感到紧张,出现了几所学校“独享”资源,老师“走开”授课的现象。
同样,上海的高考招生单位也不再是学校而是“高校专业群”,这也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化选择的鼓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副校长叶以学校为例进行了介绍。学校今年设立了“物化生、物化史、物化地、无限”四个“高校专业群”,每个专业群包含几个大类及更多。比如建筑学专业属于工科,但具有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所以归为“物化史”专业群。“这样一来,考生不仅可以依托理科优势,还可以利用文史学科优势进入本专业。”
许多大学招生官员都表示,这一变化将有助于提高大学和考生的匹配度。对于考生来说,意味着更多的选择——可以优先选择学校或专业;对于高校来说,更能凸显办学特色。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生办主任丁表示,不仅可以填报志愿的考生数量增加了,更重要的是对未来高中生的兴趣培养、潜力挖掘、学习方式转变带来了质的变化。同济大学招生办主任廖宗庭说:“传统模式下,有招不到人就招不到人的倾向。专业组制度打破了原有的学校分数线概念,每个高校专业组都有独立的录取分数线,有助于高校和学科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
“新高考”实施后,综合素质评价能否做到客观、科学是考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一高考改革的新亮点,旨在客观真实地记录学生的综合表现,作为高校在录取过程中的重要参考。在很多教育工作者看来,将综合素质评价引入高考,是“彻底打破分数论的颠覆性做法”。上海纽约大学中国招生办公室主任周宏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招生都秉承一个理念: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优异的学习成绩,还要在社团活动、科技创新、体育竞赛等综合素质方面有突出表现。
在上海教育考试院院长郑方贤看来,教育改革一定要用好高考这根指挥棒。高考综合改革中,不分文理、学业水平考试方案、综合素质评价报告,都是针对学生培养中日益严重的偏科倾向和社会实践的弱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增加听说内容;数学试卷不分文理,注重高中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综合素质评价的硬性要求促使更多的学校将社会实践作为高中教育的基本内容...高考制度改革带动教育改革,使高中生按照理想模式成长的目标得以实现。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变化。”郑方贤说。
浙江也是如此。三年来,浙江省一直深度介入高考改革的“试验田”。从招生制度看,基本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生选拔格局;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突出个性化发展,扩大学生选择权;对于高中教育来说,促进了高中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理念和选择性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对于高等教育来说,增强了招生选拔和专业建设的紧迫感,倒逼高校优化专业机构、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