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瑞的生平事迹
1928年秋,李嘉瑞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经刘半农先生介绍,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做实习助理,后成为正式助理。并在刘半农先生的指导下,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的信息搜索与研究。1929期间,李嘉瑞与刘半农合作撰写学术专著,同时发表了《中国木偶剧概况》等研究论文。1930年2月,李嘉瑞、刘半农合著《宋元以来的民间谱牒》一书,由历史语言研究所作为专刊在国际上出版。此后,他积极帮助刘半农检索《中国民歌总目录< 1931 May > 》,为这本书的编辑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同时也使自己在实践锻炼中走向成熟。从1931的秋天开始,李嘉瑞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寻找京腔民歌上。他收集了多年来积累的大量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他写出了专著《北京民歌概论》,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在1933发布后,获得。同期还撰写了《乾隆以来北京儿歌演变举例》等与民间文艺相关的重要论文。1934年,李嘉瑞遵照刘半农先生生前的指示,将学术探索的注意力转回两年前就已开始的另一个课题,即从古史典籍、地方志、笔记、民歌等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去了解北平的风土人情。65438年至0935年,李嘉瑞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撰写和发展了《大话古》、《谈大古书源流》、《断玉》等专文,并开始研究元明时期的方言和谚语。1936是李嘉瑞学术写作生涯中最多产的时期。在这一年中,他不仅继续积极抄录和整理北平的风俗资料,还撰写和发表了《宋本茨》、《说坛词》、《两码头调比较》、《妓家献种传说》、《谈婚论嫁喜歌》等近20篇有关民间文艺和民俗的文章。1937年5月,李嘉瑞出版了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第一、二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北平风俗集》,这是他继《北平民歌概论》一书之后,又一部致力于当时学术界的重要著作。同时还发表了《新编弹词考证》、《十杯酒》等论文。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李嘉瑞尽快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北平搬到上海,再从上海搬到南京。淞沪会战后,他目睹了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日行动,土地在恐慌中被打破,人民陷入困境,从而失去了对国民党的信任和希望。回到剑川不久,李嘉瑞就接到了历史语言研究所(也是1938年初迁昆)的邀请,立即赶回研究所继续1935开始的元明戏曲方言谚语研究。同时,他还计划编著一部《北曲方言的民间证据》一书,并对《北平民歌概论》一书做一些修补。但遗憾的是,一些原始的主要信息已经在收容所丢失,大量工作不得不从头开始。此外,当时昆明经常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几个藏书较多的图书馆无法正常开放,大大延缓了李嘉瑞学术研究的进程。1940年,亚当·李嘉瑞开始潜心写作时,不幸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不得不离职回乡休养,导致手稿未完成,出现了《北平民歌》的修订版,这对我国现代民间文艺研究是一大损失。
1941年,李嘉瑞的病情稍有好转,即被大理中学聘为高中语文老师。他一边教书一边做学术研究。然而,由于当时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李嘉瑞不得不停止了他所喜爱的民间文艺研究,转而从事云南地方民族文物考古的发掘工作。他多次深入剑川县洞等古文化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并自费聘请影楼师傅到古文化遗址拍摄赵电影,收藏了许多珍贵文物。1943年秋,李嘉瑞离开大理中学,到漓江中学任教。之后的六年多时间里,他一直在中学教育战线工作,继续从事一些学术活动。他利用假期去滇西进行考古调查,写了一些关于云南民族古迹和风俗的文章,如《滇西白族火葬墓初探》。
1949 65438+二月,李宁瑞住进了自己的家,迎来了东三省的解放。1950年春,受云南省文教厅委派,到鹤庆中学高中部任教,不久又被调到云南省文物保护委员会。后历任云南省文物保护委员会顾问,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省历史学会理事,云南省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会员。
从1951到1953,李多次随中央和地方文物机构参观剑川县石窟,并参与云南省博物馆的筹建工作。65438年至0955年,李嘉瑞参与组织领导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文物展览,多次带领考古工作者对晋宁、剑川等县古文化遗址进行调查,出土了许多重要文物。与此同时,他还积极从事云南民族历史和文物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剑川县海门口新石器时代遗址与发掘》、《我的看法》等近20篇论文,论述了北璧在云南古代的使用,并用文物更新了南诏、大理的年表。 并于20世纪60年代初与周永先等同志合作编撰《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文物调查资料》(云南人民出版社),在担任云南省博物馆领导的同时,李嘉瑞还参与组织云南文史资料讲座等学术教学活动,并亲自讲授南诏、大理时期的相关文献,为推动云南民族文化研究做出了积极努力。 “在十年内乱期间,李嘉瑞虽然年事已高,但仍未能幸免于困难。在前所未有的冲击下,他被迫放下学术研究,后来又被疏散到家乡。他在生活中遇到很多困难,精神上很压抑,所以生病了。再加上他年老体弱,没能等到严冬过去,于1975+065438+10月在云南去世,享年80岁。
在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史上,李嘉瑞是一位颇有影响的研究者。他较早闯入民间说唱艺术的园地,对流传于北京的民间艺术和民间资料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北平民歌概论》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和研究多种民歌的专著。在这部重要的学术著作中,有说唱鼓书、鼓书、竹板书、快书;蹦蹦、木偶戏、济南调、湖广调、福建调、马头调、川歌;深入挖掘了打花鼓、跑旱船、童谣、秧歌、夯歌等六十二种民间说唱艺术。他一方面从“微观”的角度介绍了各种民间说唱的特点,并对其起源和演变做了必要的考证。同时,他还纠正了一些被前人误认的问题,比如指出了一些别人在鼓书研究中的错误。另一方面,他从宏观的角度对北平民歌的来源、材料、分类、特点、演唱者、演唱场所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他指出:北平民歌“包含了大量的史料,所以研究者”可以看出一点人们对各种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因为李嘉瑞的《北平民歌》资料丰富,涉及面广,虽然其研究对象在
“北平唱的山歌,但涉及的曲艺类型广至大半个中国”,并有介绍、考证、举例。因此,作为一部具有部分工业县书性质的学术著作,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民间说唱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素材,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间说唱艺术研究的发展和深化。也正因为如此,刘半农先生把《北平民歌概论》称之为中国人研究民间文艺以来的第一部系统的记叙文。
1937出版的《北平风俗集》(上册、下册)是李嘉瑞继《北平民歌》之后的又一力作。同时,它也是中国第一部较为详细、系统地收集北平民俗的现代书籍。在这份近40万字的资料汇编中,李嘉瑞不仅搜集了许多珍贵的民间资料(包括一些主要的民间文艺资料),还将其分为“岁时”、“婚丧”、“饮食……”等十三类,并按时间顺序排列。它不仅为寻找和保存古籍中有关北平地区的民间记载,帮助人们广泛了解北京地区的传统生活习俗,进而对民俗学和民间文学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详实、可靠的直接或间接材料,也为后人进一步收集和整理民间材料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因此,该书在1937出版后,受到了民俗学和民间文艺界的高度重视和欢迎。直到1985,上海文艺出版社还应读者要求印刷了原著,可见其在我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史上的价值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