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在贺州当过法官吗?

刘禹锡是不是被贺州知县刁难了?——《陋室铭》写作背景考证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刘禹锡因创新得罪权贵宠臣,被贬安徽省、州。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应该住在衙门里的三间房子里;但是,贺州的县令是势利眼。他看到刘禹锡被贬,就刁难他,给他小鞋穿。册封县先请刘禹锡住在城南的河中。刘禹锡没有抱怨,而是兴高采烈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面朝大江,看白帆,争朝野。”他的一举一动都打破了知县的政策,他让衙门的成淑把刘禹锡的房子从南门迁到北门,房子从三间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胜利河边,附近有一排排柳树。刘禹锡见此情景,又作了一副对联:“柳绿绿,人在溧阳,心在京”。他仍然在这里学习和写作。县令气得肺都要炸了,和成淑商量在城里给刘禹锡找个小房间,只能放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才半年,一连搬了三次家。刘禹锡认为狗官欺人太甚,愤怒地写下《陋室铭》,让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他气得知府无可奈何,无言以对。

这个故事被一些刊物收录,很多中学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引用了这个故事。河北卫视著名国学节目《中国好诗词》第三季也对这个知识点进行了测试,考查了上面两副对联和《我的陋室》的书写顺序。

不过这个故事很可疑,史书上也没有记载。在刘禹锡的官方传记和资料中很难找到踪迹。特别是刘禹锡在贺州的官职是刺史,中学课本和史书上都有明确注明。所以很多同学也质疑刘禹锡在贺州是个什么样的官员。知县真的很难吗?

仔细检查史料,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故事中的许多错误。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二十六日,唐顺宗李庸正式即位。刘禹锡是永贞革新唐顺宗的重要人物,但唐顺宗身体不好,病重,被迫在八月让位给春立亲王。唐顺宗的永贞革新得罪了很多人,他的继任者唐宪宗春历也不喜欢刘禹锡等人。九月,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后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元和九年(865438+2005年2月)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被召回北京。本来这是一个被朝廷重用的机会。然而,当刘禹锡回到长安时,他的“刘郎走后园的桃树都栽了”这首诗,被当朝宰相吴、等视为讽刺,被朝廷派往偏僻的亳州当刺史。幸好朝廷大臣裴度和好友柳宗元求情,改在连州(今广东清远市县级市)任刺史。刘禹锡在连州待了将近五年。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宪宗突然驾崩,唐穆宗·恒力继位。曾经每个皇帝都是朝臣,唐穆宗杀了他父亲唐宪宗的一些亲信和爪牙。唐穆宗即位后,一些被降职的官员相继得到提升。长庆元年(821)冬,刘禹锡被任命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这是当时比连州更好的地方,也接近商州的地位。长庆四年(824)夏,刘禹锡调任河州(今安徽和县)为刺史,河州是元和九年(811)的商州,就在南京旁边,所以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升迁。穆宗时期的许多重要官员,如宰相李成和吏部尚书崔群,都是刘禹锡的朋友。所以历史上刘禹锡在贺州升官,前途光明。

从官职上说,唐朝的刺史是一个国家的最高官员,和太守没什么区别。刘禹锡《金陵五题序》中有两句话:余韶是江南客,不访秣陵,怀恨在心。观察了太阳之后,我很期待。“守为溧阳”指的是做河州(又称溧阳)刺史,相当于太守的官职。从官方的角度来说,国家没有人可以刁难刘禹锡。刘禹锡在贺州留下了许多高质量的诗歌,包括《陋室铭》和《金陵五题》中的《石头城》、《武夷巷》。从刘禹锡此时给皇帝的上述文件来看,如“谢州”,刘禹锡当时确实是掌管国家的官员,不存在被知府为难的可能。

唐朝有地级以下的县,包括县令、县官。到了唐代,县内其他官职官员代表县令为知府,意为“代理县令”,也就是“知府”一词的由来。明清时期,知县成为官职,是一个县的正式行政长官。

刘禹锡没有生气地写《陋室铭》。刘禹锡只是以陋室之名来歌颂道德品质的现实,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和穷则思变的精神。刘禹锡被县令赶到一个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这只是后来民间故事中普通人的一种想象。古代的人口密度和现代不一样,生活方式也完全不同。普通家庭不会住在只能容纳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屋里。以前不可能在只能容纳一床一桌一椅的茅屋里做饭,更不可能在商州、漳州最高执政官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如果你在语文老师的教学中引用这个故事,一定要说明它不是史实,故事中的两副对联在官方文献中也找不到,所以也应该是杜撰的,不能作为国学知识竞赛中文学知识的考题。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