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宁七中的特色教育

教育管理,构建新体系

和学校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从小学到大学,初中的学生是可塑性最强的,也是最难适应的。对于七中这样一所城乡混合生源的大规模学校来说,要保证师生安全和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并不容易,更谈不上独树一帜,卓有成效。通过对七中发展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学校之所以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与历届校领导的智慧和付出是分不开的。现任校长吴上任伊始就以“齐心协力打造教育品牌,同心同德打造名校风范”为目标,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人人有责,人人有责”;他注重理论学习,善于把握教育动态。他在继承和发扬七中传统的基础上,敢于拼搏,锐意创新,走出了一条教育管理的新路。第一,构建德育网络。学校立足素质教育要求,坚持构建“全员化、全员参与、全方位参与、全方位融合”的管理教育模式,改变了以往偏重智育管理,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管理的状况;只强调学校管理,忽视家庭和社会协调;只强调稳定安全管理而忽视转型创新管理的片面管理理念,将学生的管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以“学会阅读,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健身,学会创造”的学校教育宗旨,按照“先学会做人,后学会求知”的教育方针,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德育网络。其次,开展德育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了“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中心,以德育和科研为先导,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教育目标,充分利用校会、年级会、班会、团队活动、国旗下讲话、法制讲座、伟人故居参观、各类竞赛等形式,,把对学生的道德、法纪教育融入德育活动中,形成了情感陶冶和榜样示范相结合。第三,尝试半军事化和封闭式管理。为了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集体观念,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严谨有序、雷厉风行的良好习惯,学校从今年开始对新生进行军训,对住校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从被子的摆放到物品的摆放,严格按照军事标准,有条不紊。学校克服重重障碍,定期开放南、北门,尝试封闭式管理。同时,学校设立了以德育处为领导,以年级组为广场的广场。以学生会为主体的班纪班风评价网络,制度严谨,奖惩分明,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争做文明学生、争创文明班级”的热情,比、学、赶、帮蔚然成风,形成了充满健康活力的良好校风。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赢得了社会上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嘉奖,迎来了学校的声誉和桂冠。这个学校连续三年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学生打架的现象越来越少。学校里社会青年挑事打架的现象不见了,各期目标管理考核名列前茅,社会口碑越来越好。教师形成新格局。

教师素质对实现办学目标、提高办学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建设一支“思想活跃、学历合格、专业技能过硬、身体健康、心理稳定”的学习型、创新型教师队伍,一直是常宁七中的追求。学校结合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是改革管理体制。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充分发挥校长办公室核心职能、职代会民主管理职能和工青妇桥梁作用的同时,修订完善了以规治校的各项制度:制定了教职工考勤管理制度、奖惩条例、教职工年终考核制度和结构性工资计划;严格办公纪律:上下班实行签到签退制度,上课、办公有专人考勤:实行年级组负责制、行政值班制,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二是加强政治思想建设。通过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和我校部分同志着眼事业、着眼学校、着眼学生的感人故事,开展贴近现实生活的师德教育,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社会使命感。通过为教师办实事、做好事,改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福利待遇,增强集体凝聚力,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三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通过继续教育,鼓励教师以自学、函授等方式“充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各种课后活动,大幅提升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在青年教师中开展“五个一”活动,即准备一份教案,上好一堂教研课,出一套试卷,写一篇教研论文,坚持一次体育锻炼。积极推荐基本功扎实的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使其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开展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带一对”帮扶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