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因素及其相关的主要环境和生态问题
气候支配着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的水热条件,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过程和物质的淋溶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着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着养分生物循环的速度和范围。因此,气候与生态地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三江平原气候因素的特征
三江平原位于中纬度亚洲大陆东海岸,属温带湿润气候区。同时受大陆性季风和海洋性气候影响,冷暖空气交替频繁,气候多变,四季分明。
由于三江平原地域辽阔,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气候存在明显的地带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和生长发育过程,使土壤类型自西向东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1)温暖、凉爽和潮湿的地区
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包括萝北、通江、抚远、饶河四县。气候凉爽,年平均气温1.6 ~ 2.8℃,最热月平均气温21 ~ 21.5℃,积温≥0℃小于2 900℃,积温≥10℃小于2 400℃,80%保证率≥ 65440。日平均气温稳定≥1℃的天数在140d以下;0℃恒温日数为150 ~ 160 d,生长期为130 ~ 140 d,日照时数为2 230~2 450h,降水量为500 ~ 660 mm,蒸发量较少,约为1 100mm,干燥指数小于0.6。平均风速在4m/s以上,大风日数≥8m/s约为100d。5月至9月,耕层平均地温为65438±08.2℃。土壤年冻结期约250d,冻土深度1.5 ~ 2.5m,由于积水的影响,沼泽地冻土深度小于1m,导致早冻晚融。
由于该地区气候凉爽湿润,无霜期短,封冻期长且地势低,排水困难,积累了大量的植物残体,为土壤腐殖化、草甸、沼泽、泥炭等过程提供了物质来源。形成的土壤主要是草甸土、沼泽土、潜育白浆土和泥炭土。
(2)轻度和半湿润地区
位于汤原、宝卿、佳木斯郊区,富锦东部。气温比中原低,比东北沿江高。年平均气温2 ~ 3℃,80%保证积温2 250 ~ 2 480℃。生长季大于140d,生长季日照时数为1 1 000 ~ 1 200 h,稳定日平均气温初日≥ 140 ~ 145d,稳定日平均气温初日≥0℃ 150d。年降水量500~55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65438±0200毫米。干燥指数为0.6 ~ 1.0。由于坡脚的影响,该区域为重点大风区,年平均风速在4m/s以上,平均≥8m/s的大风日数在150d以上。5-9月耕层平均地温为18.5℃,一般在10的6月中下旬开始冻结,冻结深度为1.5 ~ 2.0m,4月上旬逐渐融化。冻结层6 ~ 7月才能融化,封冻期为210~240d ~ 240 d。
该地区为山前向低平原过渡地带,气象灾害严重,常有障碍性低温冷害、大风、春旱、冰雹、秋霜等综合性自然灾害。但该地区降雨相对集中,约70%集中在7、8、9月,也是气温最高的时段。正是森林和草甸植物生长最旺盛的季节,水热结合非常有利于大量有机物的形成。而且集中降水为土壤中钙、镁、铁、铝的还原和淋溶提供了条件,形成了暗棕壤、黑土、白浆土的B层(沉积层)。同时,该地区无霜期短,封冻期长达6 ~ 7个月。冻土层的周期性变化,冻融交替,干湿交替,使冻土层停滞,促进腐殖质大量积累,有利于土壤腐殖化、暗棕壤、白浆和黑土的发育。主要由暗棕壤型土和粘底白浆土组成,也有黑土零星分布。
(3)中度和半干旱地区
位于佳木斯东部,松花江两岸,以集贤为中心。包括蓟县、桦川县、绥滨县和宝卿西部、富锦县。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3℃以上,80%保证积温为2 350 ~ 2 560℃,无霜期约为65438±040d..日平均稳定气温≥10℃的首日在145d以上,日平均稳定气温≥0℃的首日在150d以上。年降水量不足500mm,是佳木斯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干旱中心。干燥指数≥1.0。最大年平均蒸发量为1200~1300mm。生长季日照时数约为1200h·h,年平均风速为4m/s,大风日多。≥8m/s的大风日数为107 ~ 154d,风蚀十分严重。5月至9月,耕层平均地温为65438±09.8℃。冻土深度1.5 ~ 2.0m,冻结期约250d。
由于气温高,降雨量少,蒸发量大,该地区在大风天形成半圆形干旱区,土壤钙积累过程比较强烈。而且由于土壤的周期性冻结,解冻后的水由冻结层支撑,形成了死水。在潜在淋溶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多为黑土和碳酸盐草甸土。
三、与气候因素有关的主要环境和生态问题
(1)空气污染
调查区域内有1个地级市、2个县级市、9个县,以及3个农管局及其农场,包括火电厂、酒厂、油厂、纺织化工、有色金属、工业锅炉、生活窑炉燃煤等污染物,成为大气污染的直接污染物。它们的污染物除了污染大气外,还通过降水带入地表水体,部分通过孔隙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污染。
调查区的空气污染主要在佳木斯市,但其他县和国营农场也一定程度存在,是该地区地质环境质量较差的因素之一。根据资料分析,调查区域空气污染的主要因子为总悬浮颗粒物、降尘、二氧化硫和氢化氮(表6-4)。佳木斯的降水pH值多为6.0 ~ 6.5,有害气体、苯酚、氰化物溶解。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空气污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表6-4三江平原废气污染源及废气排放量统计表
(2)洪水灾害
三江平原最早的洪水记录可以追溯到200年前,其中1794、1872、1897的洪水都造成了一定的灾害。20世纪洪水灾害尤为突出,主要集中在1932、1957 ~ 1960、1964、1981和1998。大规模洪水灾害见表6-5。8月21,65438,960日,特大洪水导致松花江水位达到80.63m,佳木斯永安河段决口,洪水冲垮河堤,淹没农田和房屋。松花江1932洪水,洪峰流量1800m3/s,佳木斯市在平地上航行;绥滨全境除古城几个大山头被淹,粮食生产毁于一旦,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惊人。
据史料记载,0945年1794 ~ 151年期间,松花江有12个洪水年。新中国成立后的40年间,有7个洪水年,其中4个发生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近年来,洪涝问题尤为突出,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威胁。1998洪水中,三江平原佳木斯市共有93个乡镇,296个村,85.83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50×104hm2,房屋倒塌16万间,堤防受损163处,受损239.5km,桥涵受损754座,1957年洪水泄洪从9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春天,造成了两年的内涝。平原区大部分地区受淹,萝北地区受淹面积最大,通江地区相对较好,但受淹耕地面积仍占耕地总面积的21.86%。这个地区不仅伴随着洪水,而且洪水比洪水危害更大。通常以秋汛为主,往往是“二年秋汛,秋汛春汛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地区共发生洪水33次,其中春季9次,夏季15次,秋季9次,严重年份8次。从1949年到1969年的21年间,三江平原涝灾发生频率为33.3%。而1970 ~ 1990的渍水频率为47.9%。1960和1981都是大洪水年,1960的洪水甚至比1981的大,但1981的受灾面积比1960的大。三江平原涝渍面积1970年为50×104hm2,1985年为90×104hm2,2000年为190×104hm2。可见,洪涝灾害是三江平原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影响人数多,持续时间长,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伴随洪水而来的内涝问题更加突出,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平原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洪涝范围,渍涝频繁发生,如表6-5、表6-6所示。
表6-5三江平原洪水灾害一览表
表6-6洪水灾害表
(3)气候干燥
1.干旱情况
随着三江平原的开发和湿地的减少,三江平原气候干旱化趋势明显。80年代降水量比20年前减少180mm,比其他地区减少100mm,年递减率是松嫩平原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2倍。如唐王下游平均降水量,50年代为701.1毫米/年,60年代为601.6毫米/年,70年代为494.6毫米/年,80年代为458.3毫米/年。同时,三江平原其他地区降水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导致地表水位逐年下降。干旱耕地也在逐年增加。夏季平均气候比20年前高2℃左右,同期其他地区气温下降。1949 ~ 1990年有20多年的春旱和农作物减产,累计干旱减产粮食100×108kg。干旱和易旱年的发生频率春季最高,夏季最少。此外,干旱还减少了对工业、城镇和农村人畜的供水。
1990以来,黑龙江省春夏持续高温,旱情加重。三江平原连续7年干旱,1993、1998和2000年春季干旱严重。松花江佳木斯段水位分别为111.97m、11.62 m、65438。2000年春夏,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降水量比历史同期减少了70% ~ 80%。秧苗枯死,农业损失惨重,松花江主航道断流。
2.降水趋势
自然降水虽然是一种可再生、可持续的自然资源,但其可再生性在时空(时间和范围)分布和数量上极不均匀,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三江平原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农业气候,耕地200×104hm2,一半以上靠降水支撑。自然降水的增减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掌握自然降水的增减规律,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对三江平原自然降水的周期性增减趋势进行了分析,如表6-7所示。
表6-7三江平原自然降水资源周期性增减趋势单位:mm
从表中可以看出:
1)三江平原前五年和后五年,以10为代,自然降水量的增减呈明显的周期性(阶段性)。50年代是“前少后多”的格局。前五年降水很少,全区551mm,其中有两个多雨的年份。近五年来,全区降水量增加,达到643毫米,其中有四个多雨年份。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区前5年平均降水量增加到598mm,平均多雨3.5年。近五年来,全区平均降水量减少到502毫米,其中平均出现1.3个多雨年。由此可见,10这5年间自然降水的周期性增减是明显的,可以展望未来5 ~ 10年三江平原自然降水的增减趋势。
2)以10年为周期,在自然降水周期性增减的基础上,还能反映年序列中多(少)雨年的连续和转换的一般周期。
0年系列是从少雨到多雨的一年,年降水量560 mm。
1年系列为正常年,年降水量650毫米。
2年系列为正常年份,年降水量为554毫米
3 ~ 4年序列为多雨年,年降水量602 mm,其中3年系列降水量分布不均,部分地区为正常降水年。
5 ~ 6年系列为少雨年,年降水量497 mm。
7年降水序列分布不均,多为多雨年。全区平均降水量541毫米。
8-9年系列为少雨年,年降水量488 mm。
从以上可以看出,降水增减变化趋势的周期明显,集中“多或少”的周期突出,为10这一代的自然降水年内分布提供了一个清晰可预测的框架。
3.温度变化趋势
据IPCC专家预测,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21世纪末将上升4℃。中国气温的长期变化是20世纪初变暖,40年代中期以后变冷,70年代中期以后气温将明显上升,平均幅度为0.4 ~ 0.8℃。对三江平原每10年平均气温变化的分析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平均每10年增加0.4℃,42年间增加了1.6℃,特别是70年代末,与全球变暖趋势一致。参见表6-8。
表6-8三江平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
此外,根据季节冻土冻结深度,20世纪50年代萝北县季节冻土冻结深度为2.80m;60年代2.46m;70年代为2.14m;;80年代是1.99m;;90年代为1.45m,季节性冻土上限越来越浅越来越薄,冻结期越来越短,气温上升趋势非常明显。
气候持续变暖对生态和农业有很多影响。全球温室效应使极地变暖比低纬更显著,从而削弱南北经圈环流,延长旱季,减弱四季温差。在异常高温的气候下,寒温带森林或温带森林将取代现在的东方森林,亚热带森林将变成热带森林。平均气温升高1℃,农业气候带将北移100km,主要农作物产区的空间分布也将发生变化。在农业上,提高化肥温度会增加有效氮的损失,加快释放速度,缩短释放期。
因此,根据气候变暖的事实,在三江平原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应更加重视“气象经济”的效益,在充分利用现有热量资源的基础上,以种植结构、作物布局、品种选育等重要农业环节为重点,利用当前气候变暖的有利条件(增加热量资源),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业产量。
4.气候干燥的变化
我们用反映气候湿润程度的干燥指数(K)来代表三江平原的气候湿润趋势,如表6-9所示。
表6-9三江平原垦区干燥指数(K)变化趋势
由表反映:
1)气候干燥度五年周期变化趋势明显。
2)60年代后期正距平趋势不断加强,70年代以后负距平趋势不断减弱,即垦区气候趋于干燥,最主要的因素是湿地退化。
与全球和全国气候变化趋势一致,未来三江平原腹地气候将持续变暖,气候湿度将降低。
(4)冻胀和融沉
三江地区年平均气温2 ~ 3℃,冬季漫长寒冷,封冻期长达4 ~ 5个月。一般165438+在10月中旬冷冻,次年3月中旬解冻。沼泽湿地地区的冻土要到6月份才能完全融化。最大冻结深度2.2 ~ 2.5m,受自然地理和气象影响,区内广泛分布季节性冻土,局部有岛屿冻土出露。
冻胀和融沉在该地区较为发育,也是该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该地区地下水位较浅,土壤天然含水量很高,一般可达27% ~ 30%。冻结后土壤膨胀,地面隆起,形成1 ~ 20m2的隆起。解冻后,由于冰的融化和水的饱和,土壤塌陷,使表面沸腾。工程建设方面,主要表现为:①道路不平,②桥梁歪斜,③渠道渗漏,④建筑地基冻裂下沉。
原生产建设兵团27团老团部狮子沟1969秋建的房子,当年冬天因冻胀导致墙体出现较大裂缝,最大宽度5cm,一般在1 ~ 2 cm之间。1970年春,地陷加剧破坏,最终被废弃。又如前哨农场中学教室供暖不均匀导致地基土保温不均匀,导致墙体出现1 ~ 2 cm裂缝,房屋结构破坏。
总之,该地区的冻胀、冻裂、融沉危害很大,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三江地区年降水量500 ~ 700毫米,分布不均,多雨。9 ~ 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0%,个别年份降水量占36% ~ 40%。根据七星农场历年统计,有25%的年份,9月份降雨量大于8月份。26年中秋涝14年,其中重涝7年。1972年秋季降水量180 ~ 250 mm,雨后地表积水未除即结冰(当地称雨冻),地表和土壤中大量积水结冰,不仅影响秋收,还会造成下一次春汛。
秋季湿润的土壤和厚厚的积雪使土壤冻结缓慢,有助于水分向冻结面迁移。在接下来的春季解冻期间,冰雪和肥沃的冻土被融化,消耗了大量的热量,减缓了融化速度。某些情况下,6月中下旬土壤尚未融化,冻土层不透水,使冰雪融化、降水和聚冰区丰富的冻土融化水停留在冻土层上,土壤过饱和,甚至在冻土层中形成积水,加重了渍水,造成严重的春涝,使小麦的播种期推迟50天以上。根据建三江管理局胜利农场播期试验,小麦播种产量5月底减产37%,6月底减产53%,6月后减产10,抽穗后不结果。1973年,三江管道局播种面积10×104hm2,因春涝荒芜面积6.5×104hm2。占40.42%,粮豆产量24kg/亩。其中,仅前进农场因秋涝、春涝弃耕1×1.04 hm2,占当年播种面积的80%以上。建三江农场1/3以上未播,已播耕地因播期推迟,产量仅为正常年份的30%。建三江农场管理局几次严重的春汛(1957、1960、1963、1973)都与第一年秋涝雨冻结、冻结期水分迁移再分配、冻结层积水渗漏密切相关,因此当地出现了“一年秋涝,两年成灾”。
(5)雪灾
这个地区降雪量比较大,一般40 ~ 70毫米,和大兴安岭差不多。积雪期长,年积雪日数达120 ~ 140 d,最大积雪深度约40cm,饶河最大积雪深度68cm。有时,冰雪结合形成“烟幕炮”,造成雪阻,影响冬季运输。例如,在贝朗山脚下,金山镇的一段,二龙山附近的大永山地区经常引起雪阻。部分林侧道路积雪堆积如山,部分林道积雪超过1m,影响交通。融雪水占通江-抚远地区径流补给的15% ~ 20%。积雪融水加剧春涝,一些地方积水太湿,影响春播。6月1972,10,11,下了40mm的大雪,很多割下的大豆被埋在雪里,影响了收成。
鉴于冻融对农业生产的严重影响,这一地区现已采取低洼积水区春播期,爆破或打孔穿越阻水冻层,春融桃花水会自动回灌地下含水层,缓解春涝,保证春播及时。在积雪地区耙雪使雪土混合,压实雪盖,促进其吸热,加速融化,争取时间,适时春播,确保丰收。